苗族蘆笙的來歷和傳說
蘆笙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之一,屬于苗族的古老樂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代表著苗族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蘆笙不止在苗族流行,在貴州、四川、云南、廣西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地,都很流行,尤其是在壯族、瑤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發展很廣。
苗族蘆笙的來歷和傳說
蘆笙前身為中原漢族的竽,后唐朝時傳入少數民族地區。經過發展變成了蘆笙,蘆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愛的古老樂器之一。
唐朝時貴州的少數民族人民開始制作蘆笙,并涌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贊賞。
而蘆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著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個領域,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體現著苗族人民的生活態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質以及倫理道德等等。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必有蘆笙,據民間傳說:蘆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當的古遠時代就出現了。
相傳那時,告且和告當造出日月后,又從天公那里盜來谷種撒到地里,可惜播種的谷子收成很差,為了解憂,一次告且和告當從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發出了奇特的樂聲。
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樂聲中,長得十分茂盛,當年獲得了大豐收。從此以后,苗家每逢喜慶的日子就吹蘆笙。
漢族笙和苗族蘆笙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漢族笙和苗族蘆笙在定位和外形上存在一些區別。
1.定位
笙,又稱蘆笙,是簧片與竹管耦合共振而發聲的吹奏樂器。而苗族蘆笙則是中國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的一種簧管樂器。
2.外形
笙通常由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而苗族蘆笙則由16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
綜上,漢族笙和苗族蘆笙是不一樣的。
苗族傳統蘆笙的特點
苗族傳統蘆笙,為六管蘆笙,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響銅簧片氣鳴發音,其音準的高低,全憑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來確定,他們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夠使所有的主奏蘆笙的音準絕對相同;每組5—7支蘆笙合奏,也符合和聲學原理。
苗族蘆笙由吹管、音斗、笙管和簧片等各個不同的部位所組成。這些構件主要是用蘆笙竹(苗族地區的漢語方言中有的亦稱之為“苦竹”)、無結逢的杉木樹心和經過加工后的鋼片等制成。
蘆室的音階排列最為常見的有六管六音、五管六音等。隨著時代的進步、蘆笙制作技藝的提高,現在的蘆笙經過一些苗族演奏家的改造。
除了原來的五管、六管之外,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又有了八管、十二管、十六管和十八管等,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蘆笙樂器在演奏中的藝術表現力。吹管:是一根長約50厘米直接插入音斗的通心短竹,一般為直徑約2至3厘米粗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