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葫蘆的秘密作者
《寶葫蘆的秘密》是我國著名作家張天翼先生的童話代表作,自從20世紀50年代發表以來,被翻譯成多個國家的語言,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讀完之后,會給小朋友很大的啟發。
寶葫蘆的秘密作者
《寶葫蘆的秘密》是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張天翼于1958年所著的童話,這部家喻戶曉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數代中國孩子。曾在1963年翻拍成黑白影片,更在2007年迪士尼與國內的影業公司投拍了彩色動畫影片。足見這部作品的廣泛影響。
寶葫蘆的秘密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寶葫蘆的秘密》是一部講述小男孩王葆偶然得到一個神奇寶葫蘆的故事。寶葫蘆具有心想事成的魔力,能滿足王葆的各種愿望。起初,王葆興奮不已,想要借此展示自己的能力,但隨后發現寶葫蘆帶來的并非都是好事。寶葫蘆替他完成作業、考試作弊,甚至幫他贏得棋局,但王葆卻因此失去了和朋友們的友誼。
寶葫蘆的秘密作品賞析
《寶葫蘆的秘密》就使用了最常見的正敘加插敘的敘事方法,以主人公王葆第一人稱方式進行記敘,給讀者一種有共鳴感,引人入勝,仿佛身臨其境。
在該小說中作家張天翼講述王葆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以現實社會為基礎,王葆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問題。
1.多處適用口語化描寫。
口語化描寫是指以對話,口頭語,方言等來描述一件事物,或者是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乖小葆,來,奶奶給你洗腳。”奶奶總是一面攆我,一面招手。
“我不干,我怕燙”我總是一面開一面擺手。
“不燙啊?冷了好一會了。”
“那,我怕冷。”
以上片段于王葆奶奶想要給王葆洗腳,卻被百般推辭后產生的一系列對話,作家張天翼在一開始就使用了非常口語化的描寫,使我們在觀看過程中就知道奶奶十分的寵溺和縱容王葆,沒有過多旁白解釋,就向我們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張天翼所有童話作品都能十分自然的以兒童的口語來表達幽默,具有小孩子的“天馬行空”的思維模式和“幼稚有趣”的語言特點,讀起來通俗易懂,這些口語對話詞匯展現了兒童的現實社會,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既樸素易懂,又簡潔凝煉,深深吸引著兒童讀者。
2.語言風格極具幽默性
陳伯吹曾說如果要寫童話小說:“他需要自己化身為孩子,用孩子心靈想,用孩子眼睛看,然后用孩子嘴巴說話……”
“格咕嚕,格咕嚕。在這兒,在這個。”
“你嘆氣呀,嘆氣也白搭,反正你失了信。”
作家張天翼的童話小說大多使用第一人稱,或以兒童的口吻來敘述事件,顯得生動有趣,閱讀起來也十分輕松。
3.全文多處描寫生活片段,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寶葫蘆的秘密》講述的是主人公王寶的故事。其中作者張天翼多次描寫王葆在家里和在學校的事情,場景反復多次出現,加強了讀者記憶,這些在家里,在學校和朋友們發生的事情,都讓讀者產生似曾相識的共鳴感,仿佛就在訴說自己的故事,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查閱百度可知本我是指人在潛意識下的思想,本我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簡單來說就是以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等約束本我,兩者成相互對立的狀態。
你想,那還了得起!我要一個電磁起重機——馬上就會出現。我要一個飛機模型——那容易!喏,這兒!我要一篇文章去投稿,難道會沒有么?有,有,現成!誰要是樂意跟我比賽——請他出題目就是。栽樹也好,釣魚也好……王葆一開始釣到寶葫蘆時,本我下意識就想擁有這個出現在奶奶故事中的心心念念許久的寶葫蘆,想要擁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從以上這個片段就可以看出來王葆對于寶葫蘆的突然出現并沒有過多的在意,他只在意寶葫蘆是否可以讓他擁有自己所說的一切。
但當王葆答應保守秘密,擁有了寶葫蘆之后,他就一直不斷處于本我與超我的各種糾結與矛盾中。
他一邊想要告訴所有的人他擁有了一個寶葫蘆,一邊又只能保密,怕自己告密后不能擁有寶葫蘆,一邊要用寶葫蘆的魔力,來為自己實現愿望,一邊面對突如其來的擁有的東西不知所措。
面對朋友,家人的詢問,他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煎熬,這令王葆根本無法開心,充滿煩惱,卻無法和他人所說。
該故事文字功底深厚,語言親切幽默,極具教育色彩,表面看來不過是小學生王葆擁有寶葫蘆后做的異想天開的美夢,可作家張天翼想要告訴我們的遠不止表面看起來如此簡單。
一開始王葆迷失了自己,無論做什么事情他都想著讓寶葫蘆“變”出來,他沉迷在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假相中,直到寶葫蘆一次又一次的“失誤”,讓他感受到了寶葫蘆雖好,但是卻很麻煩。
比如他讓寶葫蘆變出來了一桶魚,可誰知道被好朋友鄭小登的姐姐質疑:“河里只有鯉魚,沒有金魚。”,這讓他不知道怎么解釋,因為他從來沒有自己釣上來一條魚,他也不知道小河里到底有什么品種的魚。
比如他答應給鄭小登的姐姐借《科學畫報》,但是沒有借到,寶葫蘆就“聰明”的替他放到了書包里,這使他打破自己不撒謊的原則開始騙人,不斷出糗。
可是在一開始他并沒有感覺到寶葫蘆所帶來的不便,他將所有的不順全部怪在寶葫蘆頭上,直到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他離最初的自己越走越遠時,他終于開始下定決心扔掉寶葫蘆,找回自己,因為他明白:世界上任何東西只有自己親自做出來才是真正的寶貝。
小時候第一次看《寶葫蘆的秘密》時每天都羨慕王葆,在想如果我能擁有一個寶葫蘆該有多好,寶葫蘆會替我完成我所有不想做的事情,會讓我實現所有的愿望。
看過童話故事的人,總會發現不少故事中會有一個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可以幫你實現愿望的角色,比如在我國童話故事中最常聽見的阿拉丁神燈,魔毯,七色花,神筆馬良等。
在該小說中承擔這一角色的是寶葫蘆,它的作用就是幫助王葆完成所有的愿望,讓王葆幸福快樂,而故事中所有的故事情節都圍繞著王葆和寶葫蘆描寫,加入了幻想和現實元素,使作品呈現出亦假亦真的模樣。
對于寶葫蘆的出現,作家張天翼可能考慮到50年代兒童的接受度給了它一個合理的解釋,比如下文:
“寶葫蘆,你還是住在龍宮里么?”
“哎,現在還興什么龍宮!”——那聲音真的是從河心的水面發出來的,字音也咬得很準確,不過總不大像是普通人的嗓音就了,“以前到興過,從前我爺爺就在龍宮里帶過……”
我忍不住要打斷它的話:“怎么,你還有爺爺?”
“誰沒有爺爺?沒有爺爺哪來的爸爸?沒有爸爸哪來的我?”
寶葫蘆和所有人都一樣它有自己的爺爺和爸爸,也會經歷生老病死,唯一不同的就是它有“魔法”,可以實現愿望,拉近讀者距離,使讀者記憶深刻,不會覺得遙不可及。
寶葫蘆確實幫助王葆實現了以前不可能的愿望,讓他受到了同學們的特殊關注和刮目相看,滿足了王葆的“虛榮心”,但也讓王葆變得撒謊騙人,懶惰,更加依賴寶葫蘆。
作家張天翼寫寶葫蘆的作用,看起來是個人人都希望擁有的寶葫蘆,可實際上卻以主人公王葆的煩惱和“痛苦”經歷告訴我們寶葫蘆的弊端,它雖能讓我們擁有所有美好的一切,卻無法讓我們逃過內心煎熬,獲得真正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