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覺的孩子怎么教育
相信家長們都清楚愛包辦的父母,很難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家長,放不開手,恨不得把孩子成長道路的坑全部填平,忽略了孩子自身發展的規律,剝奪了孩子的自主選擇權,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做任何事都沒有自覺性。
不自覺的孩子怎么教育
1、學會放手。每個不自覺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愛包辦,愛代勞的父母,這些父母不斷地在“催促”和“強制”孩子完成既定的目標,很少給孩子選擇的空間,長此以往不僅不會讓孩子有所改變,還會讓孩子產生懈怠、厭煩情緒。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有清楚的界限,不要過多干預或替代包辦孩子的事情。
2、學會表揚。家長要清醒的意識到訓斥打罵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會導致更多的問題。有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為自己的自覺性差所帶來的后果負責,比如遲到一兩回,挨兩次老師的批評,他就會知道著急了。對于孩子做的對的事情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會逐步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在進步中體驗喜悅與成長,進而使得自覺性行為得到強化。
3、挖掘孩子做事的動力。這里所說的內驅力,其實就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是孩子為了享受樂趣、提高能力而愿意去付出行動的動力。這種內驅力的重點在于,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和自己有關的,關注的是自己的體驗感,自己能否自得其樂。一個自我內驅力很足的孩子,他往往就能自己生產燃料,然后給自己提供動力,自給自足地去驅動自己做事,形成了一個做事情的積極性。
4、注重孩子,把孩子當獨立個體。父母對孩子越是嚴格控制,孩子的自控力反而越差,因為人在他控之下是發展不出來自控的。所以要想培養出孩子的自控力,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對待。就比如孩子做作業,尊重孩子并不意味著沒有監督,一味放縱孩子。而是放手與管教相結合,既讓孩子學會自主安排,也能監督孩子。
5、給孩子適度的自由。有一位教育學家說過,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但是自由絕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為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力,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誤。作為家長,我們不需要刻意陪寫作業,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孩子就行。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就自然學會了安排時間,也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6、挖掘孩子的興趣。家長可以在放寒假暑假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去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要給孩子創造機會,在他們的房間里,放一些畫板,卡片之類的東西,如果孩子喜歡哪個,會主動的去接觸它。要讓孩子學會欣賞,周末的時候,可以帶他們參觀科技館,聽音樂劇,看畫展,以便于開闊孩子的視野。更要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比如每月組織一次家庭聚會,讓他們表演節目,以此鍛煉孩子的能力。
總之,家長做好觀察者的角色,先了解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他是偏內向還是偏外向,是善于表達還是善于動手,都可以把它記錄下來。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孩子有了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