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畏難情緒的表現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困難。但是孩子年齡還小,經歷的事情也比較少,可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畏難情緒,這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有畏難情緒的表現
1、不夠自信。很多孩子出現畏難心理都是因為不夠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克服困難的前提。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特別喜歡打擊孩子。例如有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你這么那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從而出現“畏難心理”。
2、惰性。孩子不愿意付出努力和勞動,而是采取躲避、繞道的方式回避困難。不敢輕易去“嘗試”。萬事開頭難,想要成功就可能會經歷失敗。有“畏難情緒”的孩子,無法輕易地跨過自己心中的那道坎,他們不會輕易地去嘗試身邊的新事物。
3、缺乏成功后的自豪感,甚至從未體驗過戰勝困難后的喜悅。
4、過度在意事情的“結果”。畏難情緒重的孩子,對事情的結果太過于在意,這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極度的焦慮和心理壓力。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會發揮失常,更容易失敗。
5、做事總缺乏“積極性”。“畏難情緒”會讓孩子做事總是縮手縮腳的,不敢輕易地去動手。這樣的孩子做事沒有多大的積極性,總是得有別人來催促或引導,很難有很大的進步。
孩子有畏難情緒會帶來哪些影響
1、不敢挑戰自己。孩子有畏難心理,最大的影響就是不敢挑戰自己。不敢挑戰自己意味著喪失很多學習和成長的空間,人的能力都是從挑戰自己的時候提升的。
畏難的孩子大多不敢挑戰自己,這就意味著有畏難心理的孩子的抗挫能力,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差,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和性格的形成的。
2、很難有一番成就。有成就的人一般都是自信,有勇氣有膽量的人。成功是機遇加膽量加自信,如果孩子有畏難心理,那么意味著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很成功。人不管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當中都會遇到不少的困難,困難是可以被克服和解決的,困難解決也意味著能力的提升。畏難的孩子則不會把他們解決,而是把這些問題放一邊,這樣怎么能夠有成就呢?
孩子有畏難情緒家長怎么辦
1、從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做起。有興趣,孩子會才主動投入時間去研究;如果孩子沒興趣,更多的只是應付,勉強做的結果就只有流于形式。細心觀察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從興趣入手,把握孩子的主動性,做喜歡的事,就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2、家長以身作則。家長是鏡子,是最好的老師。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可以適當的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精彩案例”。這樣,孩子心中的“神”都知難而進,取得成果,孩子們也會積極的模仿。除了“故事”,在日常和孩子互動中,也要積極的更多表現出對于困難的勇敢姿態。
3、鼓勵孩子解決困難。如果我們經常因為一些小失敗,小錯誤就批評孩子,給孩子的表現直接貼上“好”或者“壞”的標簽,那么他們長大以后面對成功就更容易驕傲,面對挑戰更容易放棄。所以,看到孩子失敗的時候,咱們首先要擺正態度,這個時候不是要打壓他們,也不要亂表揚一通。
4、支持和理解孩子,改變孩子的自我認知。如果孩子經常說“太難了,我不行”之類的話,父母就要注意引導孩子了,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形成了錯誤的自我認知。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真棒”,“你可以的”類似的話語來引導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從而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