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和岑參邊塞詩的區別
高適和岑參皆是唐朝時期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他們的經歷、創作風格、描繪的主題等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二人被合稱為“高岑”,他們的詩作是詩歌史上最雄奇壯闊的一抹亮色。
高適和岑參邊塞詩的區別
1.經歷相同
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經歷,都有軍旅生活的真實體驗。因此,在他們的詩歌中,真實的記錄了邊塞生活。
高適二十歲曾到長安,北上薊門,漫游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
岑參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后,至德二載才回朝。
高適、岑參都有過軍旅生活的經歷,為他們的邊塞詩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的詩歌都洋溢著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他們在體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邊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邊塞異樣的風土人情,激了發他們創作的熱情。
另外,高、岑二人的創作風格都很廣泛,古體、近體、律詩、絕句,在兩人的創作中均有體現,且兩人尤其擅長七言古詩。
2.內容不同
高適的詩歌思想深刻、現實意義強烈;岑參的詩歌更多的是描繪奇異的邊塞風光、不一樣的邊塞生活。
高適的邊塞詩是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的現狀,把戰爭和國家安危、人民的苦樂聯系在一起考慮的,思想尤其深刻。在《燕歌行》一詩中,通過強烈的對比,寫出了我軍將士浴血奮戰,保衛孤城的獻身精神。更可貴的是高適以異常冷靜的頭腦觀察、分析邊塞局勢。
而岑參的邊塞詩描寫邊塞風光,“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入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風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爭相開放。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一幅邊地雪景,充滿著異域情調和浪漫色彩。
3.語言風格不同
從語言風格來看,高適詩渾厚,岑參詩奇峭。
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簡潔明凈,樸實有加。如《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千里黃云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語言質樸,沒有刻意辭彩修飾。前兩句描繪送別環境,悲涼情調從描寫中自然而生,后兩句為臨別寬慰之語,顯得很豪氣。語言渾樸自然悲壯之中自有一種厚實。
岑參的語言風格雖然也很明白曉暢,但是,在煉字上面所費的苦心一點也不輸給賈島。比如《熱海行送崔侍御還》“蒸沙爍石然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句中的“然、煎”運用豐富想象突出熱海的酷熱,雄壯奇麗,變幻莫測。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也就是說,岑參的詩歌在語言錘煉方面還是頗費心機的。
4.藝術技巧不同
高適往往直抒胸臆,表達現實;而岑參的邊塞詩多用夸張手法,表達浪漫主義情感。
高適的詩歌觸及到深層次的社會內容,現實意義比岑參詩更強烈。其詩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強烈鋪陳,含蓄委婉的描寫較少,顯得更凝重深沉、渾厚蒼老。體裁更習慣樂府舊題和整齊的五七言體。
岑參以壯麗的浪漫主義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體,表達更豐富思想感情,描寫邊塞瑰麗的風光,采用想象,夸張,的手法。全詩筆力矯健,既有大意揮灑,又有細節勾勒,既有真實摹寫,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鮮明,意境獨特,再現了邊塞瑰麗的自然風光。
高適和岑參是什么詩派
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是盛唐時期詩歌流派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適、岑參,因而該詩派又稱高岑詩派。
該詩派以描寫邊塞的戰斗和生活為主題,抒發投筆從戎抗敵御侮的愛國思想,艱苦的從軍生活和旑旎的邊塞風光。不少邊塞詩在開拓詩歌的表現題材,以及藝術上的創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高適和岑參是朋友嗎
是的。
高適和岑參是唐代文學史上的兩位杰出詩人,他們的詩歌作品在風格和主題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同時也有著深厚的友誼和合作精神。
高適和岑參在生活和創作中也有著許多交集和合作。據史書記載,高適曾經因為與權貴的矛盾而被貶謫到了邊疆地區,而岑參則曾經擔任過高適的幕僚和助手。
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信任關系,互相支持和鼓勵。同時,他們也在詩歌創作上互相借鑒和啟發,共同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