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該不該懲罰
-
孩子犯錯后,要不要懲罰?這是一個困擾家長許久的問題,不懲罰,對孩子沒有警示作用;懲罰,又怕對孩子身心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
孩子犯錯該不該懲罰
應該懲罰;但在懲罰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用負強化。所謂負強化,是指在某些行為出現以后,一些不愉快或不合意愿的情況減少或取消,著重在事件的消除。比如孩子吸吮手指的行為是要受到指責的,而一旦孩子不再吸吮手指了,周圍就要立刻停止對他的批評。時間長了,孩子吸吮手指行為的頻率就會漸漸降低,直至消失。
當孩子發現懲罰可以被撤銷時,自然是有了一定的動力,多多約束自己的行為,好早日撤銷自己的懲罰。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可以用獎懲分數制度。比如孩子做了錯事,很嚴重的扣5分,一般的扣2分,而孩子如果表現優異,可以加2分。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看到分數被扣了之后,就會主動尋求如何加分,如何做些正確的行為。
對于孩子來說,做正確的事情試是一件自發的事情了。孩子總要為自己犯的錯誤承擔后果,但他們的改正也需要家長鼓勵,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痛苦的,而是讓他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該做的!
父母錯誤的懲罰方式,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
孩子犯錯,家長懲罰孩子不是目的,主要是讓孩子認清自己的錯誤,好好反思自身的行為,然后在之后的日子里做出改變,注意教育孩子時,不要破壞孩子的自尊心,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犯錯怎么懲罰
1、取消某些特定的的待遇,比如說家長可以取消孩子一周之內不準看電視,或一周內不準吃零食,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心軟,以免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更難管教孩子。
2、孩子不聽話與大人頂撞、吵鬧不停或與小伙伴打架時,家長都可以采取罰站的方式。把家里一個固定角落設定為“罰站角”,罰站區域不要太明顯,一般罰站時間為15分鐘左右。罰站前,家長要講清楚為什么要懲罰他;罰站結束后,讓孩子說出下次應當如何改正錯誤,這才是罰站的意義。
3、對于孩子的孩子的懲罰,盡量讓他心服口服,堅決不能粗暴動手。一般可以是罰他倒垃圾,給全家人刷鞋這些,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要在如何教育、約束孩子的問題上保持一致,不要父母罰孩子自己洗衣服,家里老人又舍不得孩子受累這樣。
4、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盡量不要當著外人,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抵觸反應特別強烈的時候,先不處理問題,冷處理,給孩子和自己一個情緒的緩沖期。
-
1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也進入了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此時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還在采取打罵教育,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聽話。
12歲孩子犯錯了該不該打
不應該打,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一味地打罵孩子,并不會讓孩子得到反省的覺悟,而是會讓孩子覺得,他被打是因為自己犯錯的時候“太明顯”,只要自己下次不被發現,那么就不會被打。
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還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一時氣上心來就打罵孩子。話雖如此,可是做家長的也不能一昧地縱容,孩子犯錯后,懲罰是必不可少的,
12歲正是叛逆之時,重在愛的教育,要讓孩子感覺你眼中有他。叛逆期孩子心智已經成熟,但價值觀可能有所偏激,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從根本成為一個人品好的人,不偷不搶不打,這三個最基本。
-
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對此,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會選擇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這種方式教育如果用不好,造成的后果只會更嚴重,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們掌握好尺度。
9歲孩子犯錯該不該打
這個要分情況來說,可打,可不打。這里我們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孩子是否是無理取鬧的,第二,如果真是犯了不可饒恕的原則性錯誤,該如何處理?
1、無理取鬧。比如孩子剛從學校回來,出于擁有欲望的角度,哭鬧著想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東西,回到家就和父母念叨,當發現父母無意購買時,開始大哭大鬧,相信這種情況大家會經常看到,如果此時為了“教育”出手打孩子,你覺得對孩子公平嗎?
如果孩子哭鬧不聽話,就一對一和孩子在臥室里,讓孩子哭鬧,父母不說話就看著孩子。孩子的哭鬧是自身認為可以換的好處或利益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孩子知道這招對你有用,就是給你看的,所以你就看著他,直到孩子哭鬧筋疲力盡。當孩子知道你不妥協的時候,就不會再哭鬧下去了,此刻就是父母奉獻愛的時候。
這種方式鼓勵孩子跟父母做深層溝通,也能鍛煉孩子的思維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倘若在發生類似的問題,孩子還會與你交流,但為了這種方式能夠延續下去,父母需要三次滿足孩子一次即可,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這種方法比哭鬧、任性來的更有效。
-
很多傳統的家庭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若做出不對的事,家長可以隨時通過體罰來讓其長教訓,但也有一些理性的家長認為,體罰是不對的,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孩子犯錯該不該打
不應該打,打確實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通過讓孩子承受肉體的疼痛,記住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進而約束孩子的行為。但是,這種方式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
在孩子越來越大,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開始有了羞恥感、自尊心,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如果父母經常用打罵行為去鎮壓、否定孩子,可能會讓其懦弱自卑,有些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將來也慢慢習慣性用打罵解決問題。
經常打孩子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膽小、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問題,還會引起孩子嚴重的抵觸和叛逆,不僅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反而適得其反。打孩子會讓孩子認為家長在發泄憤怒,同時也會讓他們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從而滋生弱肉強食的想法,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恐懼,完全就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的打罵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逐漸地就會對生活失去興趣,沒有安全感。等孩子長大之后,往往會變得十分順從,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他們的內心被憤怒所打擊怕了,這樣下去孩子很難融入集體,也難以有知心朋友,自身權益也會受到各種破壞。
-
孩子在學校學習,免不了有調皮犯錯的時候,但是有些孩子總是不聽從老師的管教,違反校規校級,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一些老師會讓孩子停學對孩子進行警告,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盡量將影響降至最小。
高一孩子犯錯老師不讓上學怎么辦
首先,當得知自己的孩子被老師禁止進入教室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理智、冷靜地思考如何應對。與老師進行溝通,詢問具體原因,了解孩子犯了何種錯誤。同時,也要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深刻反思,找出問題所在。
其次,家長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幫助他們理解問題的嚴重性和負面影響。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具體的改正措施,比如寫道歉信、補交作業、改正行為等。此時,家長的角色應是引導者和幫助者,而非指責者。
然后,對孩子進行恰當的家庭教育,不偏袒孩子,掩飾錯誤,要向孩子指出所犯錯語的原因,商量解決的辦法,引導孩子理解規則和接受規則,理解為什么那么多同學不停課就你停課,讓孩子能從自身上找原因。
最后,可以通過與老師協商來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面對這種問題時,要盡可能地與老師進行溝通,跟老師討論問題根源,并共同尋找不讓孩子再次犯錯的辦法。可能需要孩子向老師表達道歉或者進行一些補救措施。
-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而作為家長不要扮演一個控制著的角色,要讓孩子在試錯中成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通過合理的引導,陪伴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
當孩子犯錯了家長應該怎么引導
第一,孩子犯錯不一定是壞事,不犯錯也不一定是好事。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在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一定會犯錯,并在犯錯的時候承受一些不好的后果,孩子能從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后續盡量規避犯相似的錯誤,其行為能越來越符合社會規范。
而且,孩子犯錯之后,往往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時,父母如果采取了正確的應對方式,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這些引導也會令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往往能有較大的進步。
相反,有些孩子表現非常好、幾乎從不犯錯,是大人眼中的乖乖仔/乖乖女。他們一直聽父母的話,沒有明顯的叛逆期,其他大人都表示羨慕。但這其實并非好事。如果這部分孩子內心并不是真正的自信和理性,他們長大后往往會顯得性格軟弱、缺乏主見,很容易被同齡人嘲笑是“媽寶男”“媽寶女”,更容易遭受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