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進去大人的話怎么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親子溝通是一門非常重要的事情。溝通也是一門學問,家長如果掌握了這門學問,和孩子的溝通就會變得非常順暢。如果沒有掌握這門學問,就會出現家長講話,孩子不聽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該怎么辦呢?
孩子聽不進去大人的話怎么辦
1、家長說話要分清楚重點。要知道,不管是日常講話還是開會發言,都要講究主次明晰。因此,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分清楚什么是重點,什么是次要,不要一股腦的全都灌輸給孩子。在孩子的頭腦意識中,他們很難分辨清楚什么是重點,什么是次要。
因此,當家長一股腦的全都灌輸進去時,不僅讓他們記不住,反而會讓他們心生煩悶,如此豈不是南轅北轍?因此,家長講話一定要分清楚重點,分清楚主次,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好更清楚的聽進去。
2、教孩子換位思考。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當你喊媽媽時,如果媽媽不回應,你是什么感覺?當你喊小朋友時,如果對方沒搭理你,你怎么想?當你有問題喊老師時,如果老師沒反應,你覺得怎樣?
告訴他,回復別人的話,是最基本的禮節,是對別人的尊重。比如別人給你東西,如果拒絕,也要說“謝謝,我不要”,不能置之不理。生活中有一個潛規則是: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3、給孩子指令后,讓他復述一遍。有時,家長需要在給孩子指令后,讓他復述一遍,以確認他真的聽到并理解。孩子有時沒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并非他成心在抵抗。
家長需要和孩子確認,有時可以及時發現這些問題。然后我們做調整,把我們的指令變得更加具體、清晰、簡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可以逐漸提高指令的復雜程度,鍛煉孩子的聽知覺能力。
4、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后果。孩子就是不聽怎么辦?自然后果來說話。如果孩子老是不收拾玩具,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玩具都收進一個大箱子。孩子想玩的時候,很抱歉,找不到。
但是需要提醒一句:“自然后果”是指孩子做出選擇所自然發生的后果。假如我們說“快吃飯,不好好吃飯就罰你不許看電視!”這樣就變成了懲罰。要記得,它是“自然發生的后果”,而不是夾雜著大人意愿的懲罰。
良好的溝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1、家長應心平氣和。俗話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將所有的思緒都捋直后再與孩子進行妥善溝通。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將自己的思路完全打開,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更加樂于親近家長并融入這個溝通環境。
2、溝通方式應追求多種多樣。當家長發現孩子聽不進去又或者對談話內容略有些厭煩時,家長便可以嘗試換種方式,如游戲、互動等讓孩子參與進來并明白一些淺顯易懂的大道理。只有這樣,才能讓溝通更順暢,同樣,孩子也能夠從中受益更多。
3、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家長必須明白,孩子和自身在閱歷、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懸差,因此,在溝通過程中孩子總會有跟不上聽不進去的現象出現。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留足時間,如緩沖時間、反應時間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溝通的過程中逐漸跟上步伐,也能夠學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么
1、孩子討厭命令的語氣。沒有人喜歡被限制、被控制的感覺,孩子更是,所以兩歲的孩子才會一天到晚在那邊“不要!不要!”因此當大人說話總是一副上對下的口吻,孩子解讀成被命令、被強制,孩子不愛聽,自然不會聽也不照做。
2、孩子覺得大人太主觀,沒站在我的立場想。任何一種溝通,最忌諱的就是單向,例如孩子只是想要先休息一下,再去寫功課,結果大人卻誤會孩子偷懶,當孩子覺得被誤解,溝通變成單向,當然也就不可能把你的話聽進去。
3、孩子覺得你是錯的。這也意味著孩子是不認同大人的,這可能出在孩子其實并不知道錯在哪里?這樣做有什么不可以?想得不夠多?
4、孩子覺得你管太多。有些孩子會認為大人管太多,當大人在說時就會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把耳朵關上,這時就算大人有再多好的建議,孩子也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