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
很多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之間是有溝通障礙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交流,不聽家長的話,總是習慣性的反駁家長,無論家長說的正確與否。家長感到深深的無奈,孩子不愿意和自己說話,這可怎么辦才好?
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
1、家長與孩子之間要實現有效溝通,尊重、信任是基本前提。這意味著溝通雙方必須是平等的。當遇到問題時,家長要表現得更民主、親和一些,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可獨斷專行。
當孩子向父母求助時,父母提出的指導建議要具體翔實。至于解決問題的途徑,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共同尋找。通過討論,即便一時找不出解決方法,但方向可能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變得清晰、明朗,有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
2、必須以身作則,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理解大多還處在學習和模仿階段,父母的優點和缺點都容易被孩子學到手。因此,家長必須注意自己平時的言談舉止,給孩子做好表率。
同時,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影響極大,因此父母要努力營造和睦、祥和、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良好的環境,不求高檔、奢華,但求和諧、安靜。在孩子學習時,父母要避免爭吵,并且盡可能少在家中安排朋友聚會、閑談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學會傾聽,與孩子平等交流,并且允許孩子發脾氣。學會傾聽,是建立親子交流渠道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因某事而大動肝火,家長要允許他發脾氣,給他一個發泄的機會。
這時家長不妨停下手頭的工作,安靜地坐好并凝視孩子,做一名聽眾,認真地聽他傾訴,不要左顧右盼,更不要打斷他的話。這樣做就等于告訴孩子:“你是我們所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請你大膽說出你的感受或問題。”
4、與孩子交流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一天中,什么時候最適合親子交流?下午5點至7點是生理活動的低谷,孩子迫切需要恢復體力。因此,孩子剛放學回家,父母就和他談學習、為人處世等嚴肅話題是不合時宜的。這時候,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都比較疲勞,不但難以集中注意力,而且不好控制情緒。
在晚飯后,大家的心情逐漸開朗,是一個比較好的談話時機。此時,家長可以尋找孩子的關注點或興奮點,進而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親子交流中產生沖突是很難避免的。這時,家長應堅持一個原則,即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批評孩子,但是不能責罵、挖苦或攻擊他。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需要注意什么
1、父母放低姿態。很多父母都喜歡指責孩子、批評孩子和命令孩子,跟孩子交流就像公司上級與下級交流一樣,這樣對小學生還有點用,而對于中學生,他們特別討厭這種父母說話的方式,很容易就會造成孩子的逆反。由此可見,平等交流是親子之間最有效的溝通。
2、認同孩子的委屈。想要和孩子取得更好的溝通與交流,父母要學會認同孩子的委屈,不要急著和孩子講大道理,要先站在孩子這邊,表示能理解孩子委屈的點,這樣一來,孩子感覺到了父母的理解和在乎,才會更愿意和父母交流。
3、滿足孩子的平等需求。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學著去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見,允許孩子提出意見,或指出父母的不對,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平等,孩子才會更信任父母。
三種錯誤的親子溝通交流方式
1、命令、指示、指揮。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接受自己的行為,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不被重視,因此,孩子容易感覺委屈、反感、憤怒,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傷害,產生逆反心理,雙方溝通不良。
2、警告、責備、威脅。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尊重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只想要我順從他們,因此,孩子容易感覺反感、敵視,導致孩子被迫順從,缺乏主見,甚至產生僥幸心理,學會投機和欺騙。
3、說教、規勸、教訓。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評判別人的計劃或價值觀是否正確,因此,孩子容易感覺內疚、反感、憤怒,導致孩子產生罪惡感,養成自我防衛的態度,疏遠及反抗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