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總是對母親發脾氣沒有耐心
孩子的教育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說生活中孩子會對大人發脾氣,這是孩子在向家長“求救”,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的信號,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兒子總是對母親發脾氣沒有耐心
一.有的孩子動不動愛對家長發火,有可能是慣的,也就是太溺愛造成的。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媽媽幾個大人圍著孩,寵愛有加,且教育上意見不統一,爸爸媽媽管一下孩子,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直接護短。
別看孩子小,但孩子察言觀色能力絕對不輸成人,孩子知道爺爺奶奶外婆外公護他,只要爸媽管教,他就鬧,長此以住就助長了孩子沖父母發脾氣的惡習,這點特別不可取。父母在教育上務必與長輩們溝通好,避免出現類似這種情況。
二.為了滿足自己的小愿望,有的孩子之所以發脾氣,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愿望,比如想吃零食或者想買個玩具。如果因為這種情況發脾氣,父母千萬不能一味的慣著,要通過更合理的途徑進行解決,讓孩子明白這招在父母面前根本不管用。
三.父母沒有明白孩子的需求,孩子對父母發脾氣,這個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多與孩子溝通,弄清楚孩子的問題點,安撫孩子解決問題就好了。
四.榜樣的力量,家庭的氛圍十分重要,家庭團和氣,父母相親相愛的家庭孩子脾氣也會好好的。相反,如果父親或母親其中一個脾氣暴躁,孩子也會如此。
五.孩子感到恐懼,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可能自身會感到非常委屈,這時候就要選擇相應的方法將情緒宣泄出去,當然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向父母發脾氣。對此父母一定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多給予孩子安慰和理解,不能只是一味的責罵。
孩子是白紙,父母給他什么孩子就變成什么,父母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關愛孩子,相信孩子脾氣會越來越好。
孩子愛發脾氣,必須要有明確的“規則”制約
明確的規則有助于父母樹立家長權威,會讓教育這件事變得更容易,規則不是鎮壓孩子的天性,而是幫助他們更好的蓬勃生長。
針對必須說“不”的情況制定的規矩可確保孩子的安全、為孩子適應現實社會作準備、減少父母與孩子的沖突、避免孩子對家長權威的反復測試。同時,規則可有效減少孩子發脾氣的頻率。
當然,在制定規矩時應該符合孩子自身水平所能到達到的高度,符合孩子的個性,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也應跟上孩子的發展階段。孩子每天對我們說很多次“不”,他需要用這種方式表達他的主張,所以對小事不納入限制范圍,但對一些危險行為和孩子應遵守的規矩就必須嚴格執行。
父母不需要因為對孩子說“不”內疚,也沒有理由為實施符合孩子發展水平的規矩而感到難為,不需要為孩子詳細解釋這些規矩,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就屈服——孩子下次不如意就會發更大的脾氣。只需要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就行了。
當孩子不愿意執行規矩時,家長可以和他一起完成,可避免沖突發生。如要求孩子收拾玩具,孩子明顯表現出不愿意,家長可以和他一起收拾,這樣既完成了任務,也避免了沖突。
孩子發脾氣,家長正確處理,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情商高。
1、發脾氣≠無理取鬧
壞心情和好心情一樣,都是生活中必然經歷的,就如同生活的兩面,無法完全割裂和分開。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有時候讓孩子的脾氣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家長的正確引導教育才是至關重要的。
氣頭上的家長常常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可是冷靜下來想想,估計他們也挺委屈的。誰會好端端的莫名開始發脾氣呢?
無非是受了委屈、心里不痛快、想宣泄負面情緒。情緒不是什么洪水猛獸,當孩子遇到情緒不佳的狀況時,家長們不應該馬上訓斥孩子“不要哭”,而是應該接納孩子的低落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疏通。
2、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求救"
一位心理學家也曾表示,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他們不會沖著別人亂發脾氣,因為在他的潛意識里,只有父母是最親的人,也唯有父母,可以讓自己肆無忌憚,幫自己療傷。
而他卸下偽裝,毫無保留的撒潑,這種方式雖然不好,卻也在向父母傳遞一個求救信息:我心里不舒服,請你幫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