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討厭自己的孩子怎么辦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發現自己的過程,當孩越來越不好管教,父母就會陷入巨大的崩潰之中,如果是這樣,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越來越討厭自己的孩子怎么辦
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學會多一點點耐心地去對待他們,不要總是負面情緒滿滿的去打罵責備孩子,孩子還小他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很害怕父母的打罵。建議平時多買點育兒方面的書籍看一看,加強親子互動。
家人和孩子要多交流,多和他說話,用盡量平和的語氣來和他交流。尤其是孩子現在已經變得不愛說話,比較自閉,家長不要從心理上對他有討厭的感覺,如果他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鬧,要讓他先冷靜下來,然后幫助他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循序善誘,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就要多夸獎他,多表揚他,盡量不要去批評他,不要去否定他。
其次,想勸家長平和心態,適當地緩解自己焦慮的情緒,教育孩子欲速則不達,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精心,而且必須是接納孩子的無條件愛孩子的。孩子是你的親生骨肉,動不動就放棄可不行。真的放棄了等將來孩子長大成人后,看到人家玉樹臨風的樣子你會后悔的。
家長為什么會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家長感到厭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好幾個逆反期,而這每一次的逆反期,都是孩子人格以及三觀的不斷完善。所以他們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與家長出現各種各樣的碰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訴求。
所以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家孩子之前明明非常聽話的,但怎么突然就變得不再聽話,總是和自己處處頂撞。那么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家長就會逐漸對孩子產生厭惡感,甚至在孩子每次頂撞后,都會加深這種厭惡感。
所以家長也會對孩子釋放出這種“厭惡”的信號,這種信號在被孩子接收后,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誤會,甚至會讓他們覺得家長不再愛自己了。
但這并非是真的“討厭”,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所以內心產生了這種不悅感。所以當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時,這種不悅感就會不斷出現,從而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討厭。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區別產生落差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都有聽過家長夸贊別家小孩。我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父母夸贊鄰居家的小孩,認為我處處都不如鄰居小孩,所以總是讓我多學學鄰家小孩。
其實這種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落差,也會讓家長心中出現“破窗”,導致自己看自家孩子各種不爽,甚至會出現非常討厭的情緒。
所以在這種“破窗”之下,孩子不管做錯什么事情,家長都會不自覺地進行對比打分。時間久了后,就真的變成了別人家的小孩比自家的小孩好,而這扇破窗也會越來越大。
孩子的成長打破家長的內心底線
每個家長對于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底線。所以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這條底線,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也會隨著這條底線不斷降低,那么心中的“破窗”也會逐漸變大。
這其實并不能完全怪孩子,因為很多家長并不會與孩子制定規則,所以孩子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試探底線和規則,直到踩到家長最終的紅線。
這其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常見,我們常常會在超市看到有些小孩,為了讓家長買某個東西死纏爛打。那么有的家長就會和孩子妥協,有的家長即使和孩子耗著,也不會妥協,這就是底線和規則導致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長如果能在一開始就與孩子設定相應的規則,那么孩子就不會故意去為了試探底線而打破規則,所以也就不存在“破窗效應”的問題了,因此家長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家長對于孩子的期盼過高
作為家長,自然是希望孩子可以成龍成鳳的,甚至有的家長就等著孩子有了出息,可以跟著享享福。
所以家長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存在對于孩子期盼過高的情況?因為在很多時候,絕大多數孩子都只是個普通孩子,所以家長的這種期盼越高,可能只會讓心里的這扇“破窗”變得越來越大。
作為父母,該如何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首先,要學會與孩子分離,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很多家長為什么處理不好親子關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總覺得孩子是我們的一部分,無論任何時候,他都該屬于自己。但事實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一生,他能屬于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不管是心理上,還是在一些行為上,都應該跟孩子樹立邊界感,讓孩子成為孩子,讓父母成為父母。
其次,學會信任孩子,鼓勵比打擊更有效果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常常自詡自己在社會中打拼的時間長,走過的路比孩子吃的鹽都多,也常常以此作為依據,讓孩子聽命于自己。
但該說不說,這一套養育觀念,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似乎有點過時了,孩子從小讀的書,看過的東西,可能比我們成年人還要多,所以如果我們一味的用過去的觀念,養育現在的孩子,難免親子之間就會針鋒相對。
孩子覺得你不夠信任他,沒有給他成長的空間,你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孝順,總之,越到最后,矛盾疙瘩就會越大。與其如此,不如對孩子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鼓勵,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后,要學會“內觀”,審視自己,才能包容孩子。
我們很多家長都會陷入一個誤區,什么誤區呢?就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優秀,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過于普通平凡,從而就會打擊自己家的孩子。
實際上,這種對比,不夠公平公正,甚至有些不合理。真正的比較,是拿小時候的自己,跟自己的孩子去比較,很有可能,心理上會釋然很多。
所以說,要想心理上對孩子不那么高的期待,父母要先定義自己,知道自己曾經是什么樣子,或許才能看得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才能欣然接納和欣賞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