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和鄭成功誰厲害
無論是鄭和孩子鄭成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鄭和與鄭成功都是明朝人物,有些人會以為他們是一個人,其實不是,他們完完全全是兩個人,而且都非常有名氣。
鄭和和鄭成功誰厲害
鄭和是明朝初期的人物,出生于1371年,是明朝甚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原名其實叫馬和,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從這以后,他就開始叫鄭和了。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鄭成功出生于1624年,比鄭和真正晚了二百多年,所以這倆人壓根不可能有什么交集,千萬不要弄混了。
鄭成功原來是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也是個厲害人物,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才能,在覲見皇帝的時候皇帝更是喜愛的不得了,后面因為鄭成功家族和自己表現很好,被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
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第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并大力發展生產。
鄭和是明朝初期人,鄭成功是明末清初,兩個人相處兩百多年;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兩個都是歷史名人,都對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
為什么說鄭和是文明的傳播者
凡屬交往,不論官方民間,就必然有思想文化的傳播碰撞與滲透交融,換言之,就是文明的傳播。其結果,先進文化喚醒和改變了落后的文化,從而推動和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程。
十五世紀的我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發達最文明的國家之一,而鄭和下西洋所訪問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尚處于蒙昧蠻荒時代,他們大多是一個城邦和部落,不是現在行政意義上的國家和地區。
從記述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看,文明發達的國家地區不多,并且,我國和其中一些國家地區早有交往,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把我國人稱為漢人或唐人,足見大漢王朝和大唐盛世在世界上的影響,他們向往當時的我們國家,向往中華文明。
鄭和秉承明成祖“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之旨,向西洋諸國和地區帶去了先進的中華文化,帶去了宋朝精美的手工藝品及各種特產,帶去了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大開眼見,愛慕之至。
同時,鄭和下西洋也了解了各國文化和風物,也帶回西洋文明,促進了中華文化和東南亞、西亞以及東非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據載,僅永樂年間來宋朝朝貢的國家和地區就有三十多個,足見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所受的尊重和影響。鄭和船隊訪問過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地區,至今還存留著各種紀念鄭和的遺跡和傳說。
在東南亞一帶有很多以“三寶”冠名的地名、寺院和物名,有些地區把鄭和奉若神靈,頂禮膜拜,可見鄭和在國外的影響力。
鄭和下西洋的具體歷程
鄭和懂兵法,有謀略,驍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和獨到的軍事理解。
鄭和年少時就跟隨藍玉將軍在軍中長大,成年后飽經戰火洗禮,隨朱棣參加了數次重大戰役,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被朱棣視為心腹。
也正因如此,朱棣授予了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兩萬余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也不負眾望,在隨后的七下西洋中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年),大明水師造了62艘長44丈,寬18丈的大船。
朱棣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兩萬八千多人出使西洋,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后向爪哇方向南航。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后,稍作休整后,就動身進行第二次遠航。
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滿剌加、錫蘭、古里等國。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此次出海除了鄭和的船隊,還有姚廣孝、費信和通譯馬歡跟隨一同出行。
先后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今孟加拉)方向出發。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1年)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