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書法特點
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文徵明書法特點
1、氣質
文徵明鑒識精明,立意高遠,又泳涵經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風,絕無跋扈囂張之氣。特別是應詔入京的三年,因專業書寫誥敕,不僅書藝大進,且書風尚漸整齊。
梁巘評“文衡山書方整遒勁,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師,求之圓潤,而神韻蘊藉矣。”
2、用筆
文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于變化。
點拂波捺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后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
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閑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3、結字
文徵明的行草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于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
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通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于平正之中,含秀姿于端莊之內。
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畫,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
文徵明三大小楷代表作
一、《琴賦》
在書法史上,文徵明以兼善諸體聞名,其中尤以小楷造詣最高,正可謂愈老愈精、愈造愈淡。清代朱和羹甚至言:“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
文徵明《琴賦》中題款道:“余老眼昏蒙,無足觀者”。小楷代表作《琴賦》為文征明74歲時所作。
晚年的書家,少有人者會堅持作“蠅頭小楷”,一來因心境,這時候的書家大都心境沖淡平和,逸氣稜稜,二來隨體力,人到晚年,體力精力自然隨之衰頹。而文徵明于七老八十時,仍鐘情于小楷,實屬罕見!
文徵明詩文亦富有造詣。其詩接近柳宗元、白居易,詩風淡雅秀麗,清新自然。
二、《草堂十志》
《草堂十志》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為書法愛好者學習小楷的極佳范本,亦為毛筆、硬筆書法楷書臨習的上佳模本。不管你喜不喜歡書法,不管你是學習傳統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都喜歡!
三、文徵明《千字文》
有人言,“文徵明矜持的性情決定了他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的書風”,此言在理也。雖歡喜唐寅的風流恣肆,但為人當如征明,張揚恣肆多“百年強半”而夭。
文徵明是什么時期的人物
明代杰出的書畫家、文學家。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后更名為征仲,號停云,因為先世是衡山人,所以也號衡山居士,世人也稱之為“文衡山”,長洲人。
文徵明是明代的畫家、書法家也是文學家、鑒藏家,詩文書畫全都精通,人稱“四絕”。
在繪畫方面,他是“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
在書法方面,他是“吳門書派”的領導者之一,與祝允明、王寵并稱“吳門三家”;
在文學方面,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也就是影視劇里經常提到的“江南四大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