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什么時期的音樂家
貝多芬歐洲古典主義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包含對命運的抗爭精神,充滿了力量和激情。他創作有鋼琴曲、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樂,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和技巧,對后來的音樂風格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貝多芬是什么時期的音樂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18世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國波恩。而這一時期正是西方音樂史上的古典主義時期。西方音樂史中的古典主義時期為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時期。
貝多芬是繼承古典主義、開啟浪漫主義的歐洲著名音樂作曲家、鋼琴演奏家
貝多芬4歲開始學習音樂,11歲向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進行初步系統學習,1787年在維也納受到莫扎特接見與贊賞。
同年因母親病逝返回波恩,此后受法國大革命影響,貝多芬的作品開始蘊含反封建、反專制政治思想,三年后因戰事波及波恩再次前往維也納并從師于作曲家海頓。
1796年開始耳朵疾病逐漸嚴重后期甚至失聰,曾在1802年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這一時期創作了《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著名曲目。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包含對命運的抗爭精神、“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理想,深刻影響了19世紀西方藝術發展,由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藝術史的“新約全書”,本人享有“樂圣”“交響樂之王”等稱號。
貝多芬的經典作品
1、《月光變奏曲》
又稱《降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由貝多芬于1801年為戀人奧地利伯爵小姐茱莉亞·圭恰迪妮所作
整體對傳統“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的傳統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形成了個性的“幻想曲式奏鳴曲”,體現貝多芬的中期創作逐漸擺脫了18世紀的封建束縛,整體分為三個樂章,分別為升c小調慢板、降D大調小快板和升c小調激烈快板,是古典主義轉向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作品。
《月光變奏曲》以同主音大小調寫作完成調性轉換的過程,抒發作者對于愛情的美好幻想和無法實現的殘酷現實之間的沖突。
2、《英雄交響曲》
又稱《降E大調第3號交響曲》,由貝多芬于1803年至1804年創作,最初的創作目的是為了對拿破侖將軍的行軍魄力表示尊崇之情。
貝多芬曾說“非常遺憾的是,我不能像精通音樂藝術那樣精通戰爭藝術,否則我一定會征服他”,后因拿破侖稱帝改名為《英雄交響曲》并獻給了洛布科維茨(Lobkowitz)親王。
樂章為雙管制管弦樂,共四個宏大規模的樂章,分別為快板奏鳴曲、c小調慢板樂章、“諧謔曲”快板樂章和雙主題變奏曲終章,多采用強(f)力度乃至超強(fff)、突強(sf)來表現充沛情感,使用定音鼓強化音效效果,整體恢弘和諧,蘊含對戰爭痛苦的反叛與勝利凱旋的期盼。
3、《命運交響曲》
即《C小調第5號交響曲》,創作于1804年至1808年初,這一階段貝多芬經歷了耳疾病痛與失戀痛苦的雙重折磨,最終向命運發起抵抗,后人從貝多芬的創作動機出發將作品取名為“命運”。
其中第一樂章為c小調奏鳴曲,開篇以4個“三長一短”的強勢音符給人以強烈沖擊,是第五交響曲的重要標志,副部融合降E曲調,展示部從f小調過渡至G大調,第三階段再次采用c小調、f小調和降b小調,自激昂憤怒至迷茫痛苦,層層遞進帶動聽眾情緒,整體鋪墊得當又富于沖突。
交響曲以編排有序的四大樂章,體現了貝多芬本人對于自身命運的抵抗,也表現對法蘭西政治壓迫下德國革命的熱情呼吁。
4、《莊嚴彌撒》
又稱《D大調莊嚴彌撒大型交響曲》,是貝多芬1824年晚年時期的唯一一部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耗時五年創作,貝多芬稱之為自己“最偉大的作品”。
《莊嚴彌撒》為慶祝朋友魯道夫升為主教而做,開篇采用慈悲經,由小提琴、管弦樂、男低音曲調為主,演唱虔誠的祈求,終章采用快板、女高音為主,表現心靈凈化,整體批判性地繼承了古典主義彌撒的創作形式。
采用大量的仿古性段落,同時注重巴洛克時期的象征手法進行創新,如信經樂章第三部分“也信圣靈”的獨立段落,體現貝多芬對古代宗教音樂的尊崇。
同時超越單純仿古音樂樣本,浪漫主義式的個性化、想象性的情感表達,宣揚了宗教自然的神秘美麗、美好理想的固執堅守,呼吁人們追求自由、民主。
世界公認三大音樂天才有貝多芬嗎
有的,世界公認三大音樂天才是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這三位音樂家在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作品和風格對后世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貝多芬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音樂充滿了激情和力量。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交響樂、鋼琴曲和弦樂四重奏等作品,其中《第九交響曲》更是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杰作之一。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深受當時歐洲各國音樂家的影響,同時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和技巧,對后世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