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后人稱為什么
孔子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人皆可吟一句:“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孔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極深,道德倫理、個人修養(yǎng)等逐漸傳播到世界地區(qū),對他們的社會秩序和教育體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被后人稱為什么
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鄒國公、先師尼父、
太師、隆道公、文宣王、衍圣公、文宣帝、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yù)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dāng)時社會上的最博學(xué)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謚號: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王為“衍圣公”。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師”。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為什么弒母
孔子并沒有殺母,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是病逝的。
顏徵在(前568-前537年),又作“顏征在”,孔子的母親。其被后人加封為啟圣王夫人。
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當(dāng)時禮儀不宜繼嗣。
于是叔梁紇便向魯國顏氏求婚,與顏徵在生孔子。顏徵在生孔子時,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
公元前537年,孔子17歲時(亦說18歲),母親顏徵在去世,享年32歲。
孔子與老子是什么關(guān)系
老子和孔子是師生關(guān)系
1.孔子年輕時,雖已是很有名的老師了,但還是求知若渴,總覺得自己沒知識。三十歲時,他離開家鄉(xiāng)曲阜,前往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向老子學(xué)習(xí)道家哲學(xué)。孔子謙恭地向老子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xué)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2.孔子堅持“有為”,所以提出了仁制,提出了仁義忠孝廉禮恥,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提出了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不能放在一起。
老子堅持“無為”,指出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完全是在和孔子唱反調(diào),分明是在指責(zé)孔子的“有為”,才是讓“大道越來越遠(yuǎn)離、人們越來越虛偽、親人之間越來越不和睦、國家越來越昏亂”的根源!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尖銳的對立。
3.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是同時代的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兩人在思想成就上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史記》中記載了“孔子帶著弟子們?nèi)グ菰L老子的事情”,所以后世的人通常說孔子問禮于老子,而孔圣人又說圣人無常師,所以后人說老子是孔子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