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精神
鄭和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航海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先驅者。鄭和下西洋時,拜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沿途諸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精神
大無畏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與精神。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航海的先驅者。從明朝永樂年間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沿途各國的政治、經濟、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本姓馬名和,戰亂時遭遇閹割。后因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出入戰陣,屢建奇功,又在鄭村壩戰役立下不朽功勛。1402年朱棣率軍攻陷南京,宣布為永樂元年,是為明成祖。一次在宮中大擺宴席,宴請群臣,朱棣憶起鄭村壩鄭和立下的功勛,提筆寫了一個斗大的“鄭”字賜予鄭和,從此馬和改名鄭和,并提拔為內宮太監。
鄭和本職是內宮監太監,但是擁有很多知識技能,他管修造海船,采辦珍奇寶物;更重要的是鄭和知兵法,有謀略,指揮得宜,勇敢善戰。再加上鄭和知識淵博,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和宗教習俗,通曉阿拉伯文,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于是,從1405—1433年的28年間,鄭和先后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其目的是“揚我明威”,為宣揚明朝威德,廣結友好,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為此,鄭和每次下西洋都奉行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致使各國使臣來訪頻繁,進行平等貿易,并移民開發南洋。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征服海洋的一次偉大壯舉,比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遠航要早87年到100多年;總計航程16萬海里(29.6萬公里)共繞地球七圈以上。
鄭和七下西洋,架起了亞非各國友誼“絲瓷之路”的橋梁,主要航線達42條之多,把明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給亞非各國,促進了亞非各國和明朝經、文化的發展。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鑄就了以鄭和為代表的鄭和精神: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敢為天下先,勇于開拓,獻身海洋事業。
鄭和下西洋時用的船只最后去哪兒了
鄭和下西洋時代的威猛寶船,常叫多少明史愛好者們,說起來就是連自豪帶痛惜。
作為中國古代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計船長至少五十七米的鄭和寶船,擁有龍骨結構水密隔艙旋轉櫓等一系列高科技。在大明朝七次威武的“下西洋”盛典里,一次次霸氣看跪各國官民。
當時鄭和寶船驚艷亞洲海面的風姿,不止來自明朝造船的高科技,更來自明朝強大的造船產業。明朝建國后,大型的官營船廠遍布東南各省,南京寶船廠至今遺留有長四百米以上寬達五十米的大型船塢。
另外這類大型船廠,通常也云集能工巧匠,鄭和船隊的風采,明朝初期強大的航海實力,就來自這產業實力。
但自鄭和下西洋盛典結束后,從明朝宣德年間起,大型寶船沒了用場,而明朝的官營船廠,也從此一代代衰敗,大量工匠也紛紛逃亡,造船質量從此每況愈下。
外加明朝沿海衛所制日益崩潰,海防越發廢弛,水師官兵都成了空額,船舶當然也就更縮水。從15世紀中葉的景泰年間起,明朝有不得不把大量的官營船廠合并裁撤,除了建造專用冊封琉球的大型封舟,大船基本就不造了。
于是,這多年如一日的惡性循環,曾領先十五世紀全球的巨無霸戰艦,卻隨著下西洋的偃旗息鼓,漸漸在我國海疆銷聲匿跡。
可見技術的進步,永遠不是在封閉中完成,明清造船業的興衰,就是其中,無比生動且充滿教訓的見證。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勛,靖難之役結束后,朱棣登上皇位。鄭和也因為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受封,獲賜“鄭”并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即位后的朱棣很很快就安排鄭和下西洋,至于下西洋的原因,目前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尋找建文帝,雖然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之失敗,但是本人卻沒有了消息,至于那個面目全非的燒焦的尸體,沒人會真的以為那是建文帝,據說建文帝在城門被破前已經逃出南京,輾轉跑到西洋,并圖謀卷土重來。
二是宣揚國威。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畢竟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這點朱棣是非常清楚的,為了造成既定事實,朱棣便派鄭和對外宣揚,保證自己皇位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