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的臏緣何而來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從小聰明厚道、學習勤奮,拜師鬼谷子,遭同門嫉妒陷害,失去膝蓋,后寫下軍事巨著《孫臏兵法》,全書30篇,為我國古代十大兵書之一。
孫臏的臏緣何而來
孫臏這一名字,是因為其受過臏刑,被挖去了膝蓋,所以才得此名。從字義上來說,“臏”字從肉,原意就是膝部的髕骨。
臏刑,古代削去膝蓋骨的酷刑。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蓋骨的刑罰。
司馬遷《報任安書》;孫子臏腳。(腳,脛也。——《說文》。脛,小腿)臏罰之屬五百。——《漢書·刑罰志》周改臏作刖。——《周禮·司刑》注放臏者,脫去人之臏也。——《書·刑德》又如:臏辟(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臏刑是一種酷刑,因為孫伯靈受過這種酷刑,所以大家叫他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后代。
孫臏為何離開齊國
孫臏離開齊國自己選擇離開的。
孫臏在馬陵之戰后選擇急流勇退,也即退隱田園了。至于孫臏如此選擇的原因,顯然并不難以理解。一方面,孫臏之所以在齊國獲得重用,離不開田忌的幫助,也即孫臏原本就是田忌的門客和幕僚。
不過,對于有恩于孫臏的田忌,卻在馬陵之戰后離開了齊國。在馬陵之戰后,田忌因為戰功累累,從而威脅到了齊國的國相鄒忌,后者于是陷害田忌,導致田忌被迫逃亡于楚國。
當然,鄒忌之所以能陷害田忌,很可能也是因為田忌這位武將功高震主,從而讓齊威王都有所忌憚。在戰國時期,功高震主的武將,往往都會遭到君主的猜忌,比如秦國的白起,因為功高震主,最終被秦昭襄王下令自盡,至于趙國名將李牧,則被趙王遷冤殺。
在田忌被迫投奔楚國后,孫臏在齊國無疑失去了依靠和仰仗,尤其是相國鄒忌,更不會容忍孫臏繼續率領齊國大軍了。在此背景下,孫臏選擇急流勇退,也是為了自保。
孫臏的歷史故事
1、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
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