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興斯泰納什么本位論
凱興斯泰納1877年入慕尼黑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并兼修教育學和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后,歷任中學教師、校長。他認為尊重勞動是提升職業教育地位的根本,職業教育改革要遵循實踐興趣的原則。
凱興斯泰納什么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
在他們看來,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依賴并從屬于社會,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
凱興斯泰納的教育觀
公民教育是他辦教育的指導思想,勞作學校則是實施公民教育的機構。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有用的公民,對學生進行有關公民知識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履行公民義務。進行職業教育,培養和訓練公民的職業技能。
進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訓練,凱興斯泰納將國民學校改為“勞作學?!?,增設實習工場、校園、烹調室、縫紉室、實驗室等,系統地培養學生體力勞作的興趣、習慣和技能。
凱興斯泰納的勞動教育與啟示
在新時代學習凱興斯泰納勞作學校精神,應借鑒凱興斯泰納的教育思想,把原來處于隱性滲透在其他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顯性化,大張旗鼓地當成專門課程來對待,并努力樹立“五育”并舉的新時代辦學思想。
凱興斯泰納注重學生學會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養成。他將公立學校改造為勞作學校并開出三大秘方:一是對國民學校進行職業陶冶或為職業陶冶準備;二是將國民學校進行職業陶冶倫理化;三是將個人所在團體倫理化。
指因個人內心體驗價值的不斷增長而形成的一種自愿做自己應然做的工作的道德行為規范體系。同時他認為,這三大秘鑰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勞作教育和公民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實行勞作教育也就是為了完滿公民教育。
可以借鑒凱興斯泰納的合理觀點,積極主動開展實施勞動課的前期調研、信息資料收集、實驗推廣、理論研究,為推進勞動教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