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爾的代表作是
康德爾出版了《比較教育論文集》,匯集了20世紀20年代他本人撰寫的論文和發表的演說。1924-1944年,康德爾擔任《教育年鑒》的編輯,該年鑒以介紹當代各國教育為主,其中的文章均是由各國知名的教育家撰寫的。
康德爾的代表作是
《比較教育》。作品描述了是研究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教育的學科。它是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研究當代外國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找出教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發展趨勢,以作為教育改革的借鑒。
通過比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討教育的共同特點、發展規律及其總的趨勢,并進行預測,以便根據本國的條件進行取長補短,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
康德爾的比較教育學內容
1、比較教育目的論,康德爾的比較教育目的論是其比較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目的論決定方法論。他對比較教育目的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
早在1924年,康德爾開始編纂第一卷《教育年鑒》時就曾明確地指出,比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習教育的學生得以獲取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
基于此種認識,康德爾提出比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的目的應當是“發現教育問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決方法,以及發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則”。
2、比較教育方法論,康德爾強調,比較教育研究應當放眼世界,探究各國的教育制度,并且分析那些形成和影響教育制度的因素。他將各種教育事實分為國家教育的組織、教育管理、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教師的培訓、中等教育與中學教師等幾大類別。
康德爾展開了什么教育研究
康德爾多次運用“因素和力量”這一分析框架來開展比較教育研究。1932年,康德爾詳細考察了教育歷史,并歸納出決定目前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和力量:對自由和民主的熱情、機會平等的信念、拓荒精神、對傳統的容忍、對個人權利的信奉和對工業化的熱衷。
他與老師薩德勒、漢斯等比較教育學家所開創的因素分析模式成為20世紀60年代之前比較教育研究領域的主要分析框架,對今天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