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著名唱段
近年來在網略爆火的歌曲“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就是黃梅戲之一的名曲《女駙馬》。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我國各地都有黃梅戲的愛好者。
黃梅戲著名唱段
黃梅戲,是起源于湖北黃梅一個劇種,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并且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亦分布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群體。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的優秀劇目如下:
1、《天仙配》
最著名的就是《天仙配》了,“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夫妻雙雙把家還”可是風靡大江南北,幾乎人人都能整上那么一兩句。這部劇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2、《女駙馬》
《女駙馬》也是相當出名,拋開別的不說,現在光是上小視頻學唱這出戲就有不少,幾乎每天都能刷到。這出戲講的是民女馮素貞自幼許配李兆廷,后來李家敗落,兆廷投親馮府,素貞父母嫌貧愛富,逼其退婚。馮素貞花園贈銀給李兆廷,馮父撞見,又誣告兆廷為盜,將其送官入獄,逼素貞另嫁宰相劉文舉之子。
于是馮素貞男裝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應試中魁,被皇家強招為駙馬。花燭之夜,素貞冒死陳詞感動了公主,最終皇帝赦免了素貞的罪過,馮李終成眷屬,圓滿大結局。
3、《打豬草》
這是黃梅戲的小戲,也是黃梅戲的經典之作。這出戲講的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毫無造作,從唱詞到表演都再現了生活的真情。
4、《牛郎織女》
這出戲講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是黃梅戲名作,這里就不再做過多的介紹。
5、《王小六打豆腐》
這出戲同樣也是黃梅戲傳統小戲中的經典之作,歷經數十載,久演不衰,講述的是臘月廿四一個平常百姓家打豆腐過年時發生的趣事。
除此之外,還有《槐蔭記》、《孟麗君》、《夫妻觀燈》、《柳樹井》、《藍橋會》、《路遇》、《小辭店》、《玉堂春》等同樣也是黃梅戲經典名作。
黃梅戲的美學價值
黃梅戲是一種唱腔區別于其他劇種并具有獨特舞臺風致的的老劇種。黃梅戲表演的獨特美學風致形成了真、圓、活、亮、俗等特點。
經過長時間文化藝術的不斷積累與發展,黃梅戲表演逐漸形成了以“真”為其基礎核心的表演藝術形式,并堅持把“寫意”作為其文化藝術的底蘊。
黃梅戲表演中的“圓”則是更高層次美學藝術的獨立風格展現。演員一般運用程序化的動作把真實生活中的內容表現出來,并通過程序化和虛擬化的表演形式加強這種效果。
黃梅戲表演當中的“活”是其獨特的藝術個性。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其表演動作,在遵循舞臺虛擬化規律的同時又將其很好地融入到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之中。豐富了黃梅戲的表演方式,使各種藝術形式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更加強調了“活”的美學特點。
黃梅戲表演當中亮的意思就是亮麗。與其他劇種有著很大不同的是,我們很少在黃梅戲的表演之中看到有凝滯或者沉重的表演。
促使黃梅戲亮麗舞臺風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的原因:第一,黃梅戲由于起源于民間,因此其觀眾主要為農民群眾,農民群眾生活辛苦,飽嘗了酸甜苦辣,因此農民群眾在觀賞黃梅戲表演的過程中需要的是得到某種慰藉。也使得黃梅戲具有通俗易懂,經久耐看耐聽的大眾歡迎之特點。
黃梅戲的鼻祖是哪個
關于黃梅戲的鼻祖,存在不同的說法和傳說。
一種說法認為,明末流散于黃梅一帶的張獻忠軍中的“樂人”是黃梅戲的“鼻祖”。相傳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在湖北戰敗后,軍中那些能歌善舞的人多集中在黃梅一帶,他們以歌舞表演為生,為當地百姓所喜聞樂見,有人還跟著學習,于是黃梅一帶形成了一種新戲劇形式,叫“黃梅戲”。
另一種說法是,黃梅戲的鼻祖是蔡仲賢。蔡仲賢(1865—1942),字國清,諢名蔡老五,安徽省望江縣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麥元鄉中山村)人,原為礱匠,曾在徽班中學徽調黃皮大鼓。他18歲嶄露頭角,40歲后名揚四方,被后世稱為黃梅戲鼻祖。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說法都帶有一定的傳說色彩,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黃梅戲作為一種傳統戲曲劇種,其起源和發展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涉及多個地區和文化背景的交融。因此,很難確定一個具體的“鼻祖”或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