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評價袁紹八個字
郭嘉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頂級謀士,他提出“十勝十敗”論,幫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其實郭嘉最初投奔的主公為袁紹,但袁紹剛愎自用,不聽勸解,過阿基灰心離去投奔曹操,這也為袁紹官渡失敗埋下伏筆。
郭嘉評價袁紹八個字
多端寡要,好謀無斷。
郭嘉對袁紹完整的評價是這樣的:“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袁紹有恩于民夷”。《十勝十敗論》就是從郭嘉前半段話中演變來的,大家要注意了,在否定袁紹性格缺陷的同時,郭嘉肯定了袁紹對于平民的優待。
其實,袁紹是東漢末年軍閥中最善待百姓的一位,他的政策相當寬和,得民心就是他可以由渤海一郡之地很快雄踞四州的原因所在,在袁紹病逝后,河北百姓紛紛落淚,無不痛哭流涕。
袁紹與郭嘉是什么關系
袁紹是郭嘉的額第一人主公。
說到三國歷史,難免會談起圍繞梟雄的謀士。除了荀彧和司馬懿外,郭嘉是曹操身邊最為重要的謀士,也是一位難得的人才。甚至史書也記載了郭嘉的“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原來是袁紹的下屬。郭嘉對袁紹忠心耿耿,沒有怨言。但即使他很有天分,身處困境,遇到袁紹這樣一個意志薄弱的主公,郭嘉還是有點冷淡。
于是,在說服袁紹運用自己的策略后,郭嘉果斷地離開袁紹,放棄了這個主公,轉向曹操。在動蕩的三國時代,曹操作為當時的一個梟雄,如果曹操想成功,他不可能獨自作戰,曹操也需要人才。不過,曹操并不局限于選人用人,只在用人上,而是在雙方的選擇上,不說曹操想幫助誰,別人就會來。
袁紹百萬大軍為何敗了
一、袁紹不善于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二、袁紹不用良才,不采納良謀。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么被貶,要么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于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
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后)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采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后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筑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
郭圖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人,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于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復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
戰爭剛剛開始,沮授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后取勝。但這不符合急于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么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
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里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
于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于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玩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