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是哪里的民間藝術
漁鼓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樂器,起源于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漁鼓常常被用于戲曲、民間音樂、舞蹈等表演中,也可以作為獨奏樂器演奏。漁鼓的音色清脆悅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漁鼓是哪里的民間藝術
湖北、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
漁鼓又稱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現,是一種流行于湖北、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的漢族傳統樂器,常用于戲曲表演。
漁鼓通常由一個圓柱形的鼓身、兩個鼓面、一個鼓邊、一個鼓槌和一個鼓座組成。漁鼓的鼓身通常由竹木或黃銅制成,鼓面則用牛皮或羊皮制成,鼓邊則用牛筋或馬尾制成,鼓槌則是一根竹棒或木棒。
漁鼓的正宗做法
1.選擇合適的竹筒。一般選用較直且無裂紋的中空竹筒,長度和直徑可根據需要裁剪。
2.清理竹筒。將竹筒內部的節疤和外部的雜物清理干凈,確保表面光滑。
3.裁剪皮革。根據竹筒的開口大小裁剪出一塊牛皮或羊皮,皮革需要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4.準備皮革。將裁剪好的皮革用水浸泡至柔軟,便于后續操作。
5.包裹皮革。將濕潤的皮革平鋪在竹筒口部,用力均勻地拉伸皮革,使其覆蓋整個開口。
6.定型和緊固。使用木塞或竹塞將皮革固定在竹筒的一端,然后用麻繩或尼龍繩緊緊地圍繞木塞和皮革的接縫處纏繞,確保皮革不會脫落。
7.干燥。將制作完成的漁鼓放置于通風干燥的地方,讓皮革自然風干。
8.調整張力。皮革干燥后,根據需要的音色和音調調整皮革的張緊程度。如果需要,可以重新纏繞繩子以調整張力。
9.試擊。使用錘子輕敲漁鼓,檢查音色是否滿意。如有必要,重復調整張力和緊固過程。
漁鼓的制作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致工藝的過程。每個步驟都需要仔細執行,以確保最終制成的漁鼓具有良好的音質和耐用性。
漁鼓樂器的來歷
漁鼓歷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們傳道或者化募時所敘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們敘情的方式就是打漁鼓,唱道歌,所以“打漁鼓,唱道歌”是連起來說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與《踏踏歌》。
后來,“道情”為民間藝人所習用,宗教內容便漸趨淡化,改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變為一種說唱的藝術形式。
到了元代,漁鼓已廣為傳唱,“諸民間子弟,不務生業,輒于城市坊鎮,演唱詞語,教習雜戲……擊漁鼓,惑人集眾”(《元史》卷一百五)。
明清時期,漁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從此,漁鼓道情便由宣揚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過渡為富有娛樂性、知識性的民間說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