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與小提琴的區別
提琴是一種弦樂樂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四類,這四類琴在外形、音域、音色和用途上皆有所區別,各有特點。四種不同的提琴中,小提琴能夠表演高度的演奏技巧,中提琴各音調跨度最大。
中提琴與小提琴的區別
1.外形不同
小提琴的外形比較小一點,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當中體積最小的一個,攜帶也比較方便;中提琴要略大一些。
2.音域不同
小提琴四根弦的音從低到高分別為5、2、6、3;而中提琴的音域比小提琴更低一點,是1、5、2、6。
3.音色不同
小提琴的音色更亮一些;大提琴的聲音比較低沉,中提琴的音色則是在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間。
4.聲部不同
在交響樂團當中,這兩種樂器負責的部分也是不一樣的,小提琴通常擔任高音;而中提琴擔任中音,甚至有時與大提琴合作擔任低音部。
5.用途不同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常見和演奏最廣泛的樂器,廣泛應用于各種音樂演奏、獨奏和室內樂等。中提琴相對較少見,通常在交響樂隊和室內樂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演奏方式是完全一樣的,不過小提琴的演奏比較靈活一點,能夠適應的樂曲也比較多,快速和慢速的樂曲都可以,也能夠在和弦當中進行演奏。中提琴因為音色的限制,能夠使用的范圍會稍微小一點,以伴奏居多。
中提琴的音調特點
中提琴的四根弦調音跨度為五度:比中央C低八度的C在最下面,G、D和A依次在上面。中提琴的音剛好比小提琴低5度,因此它們有三根弦相同:G、D和A。雖然兩者有三根弦一樣,但是音質和音色差別很大。中提琴的音比大提琴高八度。
中提琴第一位指法中提琴用琴栓來調音,拉緊琴弦音變得高而尖,放松琴弦音變低而平。第一步將A弦調到440赫茲,在依次調整其他的弦。可以用調音器或和其它已經調好音的樂器(通常是鋼琴)比較,從而判斷是否調準。有些中提琴家喜歡將C弦和G弦互換。
C-G-D-A音調可以演奏大部分中提琴音樂,然而,在古典音樂和一些民歌中會使用其它的音調。如莫扎特的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小提琴、中提琴、管弦樂團)中,中提琴部分是基于D大調的,但將中提琴的D弦提高半音到降E,他的目的是為了讓中提琴的音更明亮一些,而不致于被樂隊里的其他樂器掩蓋。
英國中提琴家昂內爾·特帝斯在演繹愛德華·埃爾加作品大提琴協奏曲時,將中提琴的C弦降到降B大調,使中提琴可以演奏低八度的樂段。通常C弦經常升到D大調。
小提琴的基本構造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
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于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于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弦,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現代這種樣式,并非完全從形態美觀出發,而是有其音響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鳴良好,發音洪亮;琴的腰身狹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條,除防止木板開裂外,對琴的音質也起一定作用。
面板與背板中間有音柱支撐,其位置變化對小提琴音色影響明顯。面板左下方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響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軟,或漆得不勻,都會有損于音質。
當琴弓與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動時,通過琴馬引起面板振動,又通過音柱使背板振動,E弦振動較少,而G弦振動較大,從而使低音梁有更大的振動,并造成共鳴箱振動。
能否使琴聲得以充分發揮,取決于琴弦及其張力、琴馬質量、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種音質都表達出來,還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彈弦等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