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的形成是什么物態變化
人們習慣用白色來形容冬季,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比如白霜、白雪、白露都是冬季的特征,形成這些的條件之一就是氣溫低。
霜的形成是什么物態變化
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
霜的形成是在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直接變成固體的小冰晶,物理學中,把物體從氣態變成固態的變化,叫做凝華。比如冬天里的霧凇和雪的形成都是凝華現象。都是水蒸氣直接變成的固體,另外,凝華需要放熱,是和升華相反的一種物態變化。
霜的形成過程
霜是接近地層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體上凝華而成的。而溫度越低,空氣密度就越大,比重也越大,隨著空氣的流動,最冷、最重的空氣就會往最低處流動,到達最低處停留后,逐漸積聚凝華成霜。
霜的出現,說明當地夜間天氣晴朗并寒冷,大氣穩定,地面輻射降溫強烈,這種情況一般出現于有冷氣團控制的時候,所以往往會維持幾天好天氣,中國民間有“霜重見晴天”的諺語,道理就在這里。
霜是一種天氣現象,屬于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內容。“霜”通常出現在秋季至春季時間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
“霜”與“霜凍”、“霜降”不是一回事,它們是三個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一種白色冰晶;“霜凍”是指一種較為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現象;“霜降”節氣是指反映氣溫驟降節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
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升高后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下霜”。翻翻日歷,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氣。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里形成的。
霜形成的兩個條件是什么
霜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二是有冷(O℃以下)的物體。為了說明霜的成因,可以人工模擬自然界形成霜時所需要的條件,用冰使物體的溫度降到O℃以下,利用濕布上水分的蒸發提高冷物體附近空氣的濕度,這樣,在物體上就會看到霜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