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精神品質
范仲淹是宋代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他是儒家思想精神的標桿,擁有愛國愛民的品質,光明磊落的精神,廉潔自守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的心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他的情懷。
范仲淹的精神品質
范仲淹有很多優良是精神品質:嚴以律己、勤勉、光明磊落、憂國憂民。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并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于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后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是《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諒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范仲淹的世稱是什么
范仲淹世稱他為范文正公。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樞密副使,之后拜為參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發起“慶歷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