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作品《廢都》
《廢都》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于1993年首次在《十月》雜志刊載,并于當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推出單行本。
賈平凹的作品《廢都》
《廢都》中賈平凹借西京來象征已經逝去輝煌的古都西安,并通過對作家莊之蝶、畫家汪希眠、書法家龔靖元以及藝術家阮知非這“四大名人”起居生活的描繪,展示了濃縮的西京風光。
該小說以莊之蝶與牛月清、阿燦、柳月、唐宛兒等幾個女子的感情糾葛為主線,通過描寫莊之蝶這樣一位頹廢厭世的知識分子在西京的種種故事,并借助莊之蝶內心的矛盾沖突,來表現社會變化于個人所帶來的巨大沖擊。
該書卻在世界獲得了極高的贊譽,被翻譯成日、法、英、韓等多國文字出版,并在1997年獲得了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創作《廢都》應當說是賈平凹長久以來的一個文學愿望,《廢都》是賈平凹創作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的寫作題材幾乎不涉及都市。在《廢都》里賈平凹將視野由過往的鄉村轉向城市。
賈平凹創作的情感基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賈平凹在《廢都》中毫不掩飾自己對城市的厭惡之情,生活中遭遇的種種不幸讓賈平凹的心理以及精神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難題,因此他想尋找一種能夠相對釋放、解脫自己情緒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正如他自己在《廢都》的后記里說。
賈平凹的創作特點
1、小說創作特點
單純入世,該時期的作品屬于現實主義,是以童年的眼光看待生活,作品寫得單純而抒情。如《兵娃》《姊妹本紀》《山地筆記》《早晨的歌》,勾勒出人物的生動形象,描繪一幅特定的生活環境,充滿著生活氣息和山鄉情趣。其中《山地筆記》帶有很大的浪漫主義成分。
復雜處世,通過觀察社會中錯綜復雜的矛盾,藝術修養也有所提高。他采用了非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于有效地揭示特定的思想主題,可感性極強地表現當代生活和當代人的心理,對于繼承獨特的美學精神,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
實現了“冷靜觀世”的創作境界 ,追求思想藝術境界的高度成熟,在哲學思想方面有一定的復雜性,是經過深刻思考嚴肅實踐的。如《商州初錄》的寫法主要是吸收消化古典文藝的美學精神所形成的 ,傳達一些朦朧的時代氣息。
2、散文創作特點
20世紀80年代初期,賈平凹的作品中充盈著一種空靈靜虛之美。作品中描寫家鄉的人、物、事多呈現出一種古樸的和諧,多是描寫粗獷荒蕪的西北生活,這一時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悟、苦和戀。如《丑石》《一棵小桃樹》《溪》《文竹》等通過寫一個事物來寄托他的美學情思。
90年代后期,賈平凹擺脫形式技巧的束縛,把社會和人生的獨特體察、內心情緒和感悟直接呈現文中,作品顯示了與城市和現代人的隔閡。如《說房子》《說女人》《說美容》《說打扮》《閑人》《忙人》《名人》等,寫出城市生活的種種怪誕病態,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國民劣根性的內容,缺乏厚重感和透徹性,讓人讀來只感受到現代人生活和生存的逼仄和壓抑。
賈平凹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一是體現了一種詩意美,對心境形象和生動的客體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二是吸收和借鑒了古典文學的創作精髓,體現了深厚的佛教色彩文化。散文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禪宗文化思想,在寫實畫散文創作中超脫了實際的內涵,提升散文創作的藝術美。
賈平凹的人物影響
1、賈平凹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是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品蘊含的啟蒙意識,持續探索于當代文壇的鄉土寫作,表述其鄉土情結和鄉土觀念,刻畫其鄉村社會的精神結構,探討鄉村文化的道德規范,匯聚于新時期的鄉村社會建設進程。
2、賈平凹作品在海外的譯介傳播主要涉及英語、法語、德語、越南語、日語和朝鮮語。自20世紀70年代起,賈平凹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就通過國家外文局的《文學》雜志和“熊貓叢書”項目被譯介到海外,但譯介情況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