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是什么家
歐陽修是宋代的名人,也是宋代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宋代的名人往往都有多重身份,可以集學者、詩人、詞人、官僚于一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歐陽修等。宋朝名人皆才能俱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無疑是歐陽修。
歐陽修是什么家
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
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范仲淹一生創作歷程達40多年,著作甚豐,涉獵甚廣,在散文、詩歌、詞等領域都有上佳的表現。他的詩歌內容廣泛,風格明顯,代表著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他的詞作產量不高,僅有5首流傳到后世,但每一首都是膾炙人口精品之作。范仲淹的散文,更是值得大書特書。
范仲淹為何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唐朝和宋朝的散文創作,也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涌現了大批優秀的散文家。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唐宋八大家”。他們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這個名單里,為什么沒有以散文創作見長的范仲淹一直是很多人的疑問。要討論范仲淹未能入選唐宋八大家,得從唐宋八大家的來源說起。
在唐朝、宋朝、元朝,都沒有唐宋八大家這種說法。第一個提出唐宋八大家說法的,是明朝文學家朱右。朱右參與過《元史》的編撰,擔任過晉王朱棡的右長史。
朱右曾經編輯過一本文集,名為《六先生文集》。說是“六先生”,其實共有8人,正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加上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朱右將蘇洵、蘇軾、蘇轍并為一家,故稱為“六先生”。
在朱右之后,各位文學家在編輯散文集時,多遵循《六先生文集》的選取原則。比如,明朝中期的儒學大師唐順之在其選輯的《文編》中,唐朝和宋朝的散文只取前面的八大家。
反觀范仲淹,他比歐陽修大18歲,在歐陽修面前屬于“文學前輩”,成名也遠遠早于歐陽修。歐陽修自然“領導”不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沒有參與這場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朱右、唐順之、茅坤等人編選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和參與者時,顯然就不會將范仲淹的名字寫進去。
歐陽修文章方面的成就
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在本質上是針對五代文風和宋初西昆體的,可是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都與柳開以來的復古派文論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歐陽修主持文壇以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文風已經受到嚴厲的批評。歐陽修在反對西昆體的同時,還反對“太學體”。
歐陽修對文與道的關系持有新的觀點。首先,歐陽修認為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其次,歐陽修文道并重。此外,他還認為文具有獨立的性質。
這種文道并重的思想有兩重意義:一是把文學看得與道同樣重要,二是把文學的藝術形式看得與思想內容同樣重要,這無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學的地位。柳開等人以韓愈相號召,主要著眼于其道統,而歐陽修卻重于繼承韓愈的文學傳統。
歐陽修自幼喜愛韓、柳古文,后來寫作古文也以韓、柳為學習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韓、柳古文從字順的一面,對韓、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險深奧傾向則棄而不取。
同時,歐陽修對駢體文的藝術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對楊億等人“雄文博學,筆力有余”也頗為贊賞。這樣,歐陽修在理論上既糾正了柳開、石介的偏頗,又矯正了韓、柳古文的某些缺點,從而為北宋的詩文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宋代古文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