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虞世南簡介
虞世南在我國書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繼承王羲之外拓法而別樹一幟,后自成一家,其字“積雄勁為內勢,化剛柔為一體”,世稱“虞體”。
書法家虞世南簡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世居慈溪北鄉鳴鶴場。虞氏在慈溪為世家,祖、父、叔、兄俱有重名。叔父虞寄,為陳朝中書郎,因無子,以世南繼后,故字曰“伯施”。
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
虞世南的文學成就
虞世南文章婉縟,與徐陵相似。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余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容則比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
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虞世南的書法理論代表作
虞世南在書法理論上也成就斐然,他所著的書法理論代表作《筆髓論》,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對書法藝術的獨特見解。
“書法用筆千古不易”,《筆髓論》是一部記述書法用筆、指出書法的真髓所在的論著。
從文學性上來說,《筆髓論》行文暢達,語言簡潔豐美,比擬貼切,生動形象,想象宏富,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在《筆髓論》里,虞世南用這樣詩意豐美、文辭典雅的文字論述真書和草書的用筆方法與運筆技巧,“拂掠輕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風搖于碧海。
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重出于心,而妙用應于手。”“行書之體,略同于真。至于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
“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既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蹙旋轉鋒,亦如騰猿過樹,逸蚪得水,輕兵追虜,烈火燎原。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縱于狂逸,不違筆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