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外面偷東西怎么教育
可能大多數的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著孩子去外面玩,等回家之后,總是能從孩子的手中看到一些新東西,詢問孩子也是支支吾吾的回答。對此家長很是苦惱無奈,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小孩在外面偷東西怎么教育
1、家長要保持冷靜,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行為,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錢不夠,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
比如,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或者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可能會選擇自己動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覺得沒有人關心他、愛他,“偷”可能會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2、家長要留意孩子的物品。家長要經常檢查孩子的物品,如果是“來路不明”的,即使懷疑孩子說謊,也不要當場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長核查,家長不要輕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對孩子拿別人東西視而不見。
3、找到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么。偷,也是如此。表面看,它是孩子的一種錯誤行為,實際上藏著他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有的孩子是因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為好奇好玩,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得手的成就感。這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需要耐心且有對策地管教。
4、引導孩子歸還物品。如果孩子偷拿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后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配他一起歸還物品并道歉,這里強調必須是當面歸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認識到“偷拿東西”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
如果孩子是從家里偷拿了錢,父母就要估計一下孩子到底拿走了多少錢,并向他說明白,這些錢必須償還,如果這些錢已經被孩子花掉了,那可以要求孩子通過勞動來還錢。
孩子為什么會偷東西
1、孩子的規則感和邊界意識還沒發展成熟。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出現5歲以前的孩子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觀,不知道“偷”的概念,也沒有完整的物權意識,無法正確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的界限。我們眼中的“偷”,是他們眼中的“拿”。
2、孩子的占有欲太強。孩子對物質的占有欲在3歲左右萌動,寶媽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從前孩子樂于分享,別人拿走他的東西他都不在意,但到了3歲以后“變小氣”,因為此時他們對自己的領域、私有財產有了保護欲。
3、孩子滿足內心對于這件東西的需要的感覺。其實孩子為什么會帶這些東西回家,還有就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可能在家里的時候,問父母要過一些東西,父母并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對于這些物品的需求心理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只能拿學校里或者其它孩子的東西來填補內心這種滿足感,所以家長要正確教導孩子。
預防孩子偷拿行為的方法
1、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在平時生活中教導孩子建立東西歸屬權的觀念,這個東西是“我的”、“你的”、“他的”,同時讓孩子體會一下東西丟失時的難受。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拿孩子東西時先征詢他的同意。
2、增加親密的親子關系。如果孩子“偷拿”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那他需要的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更多的愛與陪伴。父母應該多和小孩互動,了解他的生活境況。
3、訂立規則。與孩子制定規則,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別人同意,不能隨意翻動別人的東西,借的東西一定要歸還至主人或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