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趙樹理的評價
趙樹理,原名趙樹禮,他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較為獨特的小說家,他的小說是少有的真正扎根于生活的作品。趙樹理的小說以農村為背景,抒寫農村的各種人物和形象,開創了大眾化的創作風格。
對趙樹理的評價
趙樹理成名這年37歲,和魯迅刊發《狂人日記》時同齡,屬于大器晚成,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前后三十余年的時間里,為現代文藝鞠躬盡瘁,留下豐富遺產。
趙樹理向來秉持“深入生活”的立場,其文藝實踐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邪不壓正》、《三里灣》、《靈泉洞》等作品主動融入現實,是對現實的重塑,也革新了我們對小說人物和“典型”的認識。
趙樹理身上有著濃厚的農民本色,這不是罵人,也沒有貶義,而是一種褒獎,用現在的話說,趙樹理一直“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依靠群眾、團結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人民群眾的滋養下,趙樹理迸發了火熱的創作激情。
趙樹理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這不稀奇,讓人驚奇的是,他在山西長治求學,從世俗的角度看有更加美好的前途,可他始終還是保持了農民立場,連周公都稱贊,“中國作家中真正熟悉農民、熟悉農村的,沒有一個能超過趙樹理”。
讀他的文章,感覺同趙樹理一樣在村頭曬太陽,舒服且頭腦清醒。這就是趙樹理的魅力,通俗,不乏小幽默。擺脫物質的束縛,從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就成了趙樹理的選擇。
趙樹理認識上的局限性
過分強調中國民間文化傳統,對“五四”開創的新文化傳統認識不足,限制了趙樹理的藝術視野,束縛了他的藝術手腳。
這使他很難更為深廣地表現農村的歷史性變革,很難在一定的篇幅里展現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宏大的場面。
怎么評價趙樹理的三里灣
1.沒有按照互助合作運動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作全景式描寫,而是寫秋收、擴社、整社、開渠在社內外、黨內外、家庭內外和青年男女愛情婚姻中引起的矛盾,寫人的精神面貌、心理狀態、人與人關系的變化。
2.沒有把農村所謂的兩條道路斗爭寫的那么尖銳劇烈、營壘分明。兩條道路斗爭: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
3.善于從家庭人倫關系變化這一角度表現農村變革,認為當時農村的變革依然是反對封建主義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消解了所謂農村兩條道路的斗爭。
4.沒有把農村的發展寫成僅靠合作化就解決問題了,強調了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性。
5.雖然以“大團圓”的方式作為結局,但沒有把落后人物的入社寫成思想觀念問題得到解決的結果,他們是被裹挾的,這預示了改造農民的長期性。
6.過分粘著于具體問題的解決,忽視了小說的本體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豐滿厚實的人物性格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