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不改其樂的原因是什么
顏回,字子淵,孔子三千弟子之一,顏回一生勤學好問,不為外在條件所限制,他擁有天生的好脾性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他追隨孔子周游列國,無心入仕,是全心追求學問的純粹的學者。
顏回不改其樂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第一,顏回天生好脾性。“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顏回29歲英年早逝,他不可能像蘇軾那樣,宦海沉浮,幾經貶謫,明白“人生如夢”,更顯瀟灑曠達。他29歲的人生,大半是在魯國那條“漏巷”度過的,因此他的不嫉妒,不遷怒,不消沉,不怨天尤人,和他天生的好脾性有很大關系,他天生就是個這樣的人。
第二,他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賞識,就出來行道救世;不被賞識,就藏道在身,樂天任命,大概只有我和你能有這種生活態度吧。這是孔子老先生說的話,這句話反映出他們師生二人共同的人生態度,任何境況下,不卑不亢:我的才干在這里,不用我是你的損失,我只管修身向上。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賞析
本句是成語“陋巷簞瓢”的出處。孔子在贊揚顏回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的同時,闡明了學習的態度首先在于愛學、樂學。
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在生活貧困不堪的情況下,依然不改志向、勤奮好學的精神,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
人生在世,應該有一種進取精神。為了實現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初衷不改,自得其樂。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知識分子,經常過著清貧的生活,住著簡陋的房屋,穿著粗布的衣質,而志氣高昂,奮發向上,這是一個非常可貴的傳統。
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相比,當代青少年的學習環境顯然優越得多。我們應當珍惜這些有利條件,克服消極懶惰情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抓緊時間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為將來開創人生積極做好準備。
顏回為什么不愿意做官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家境貧寒居處卑微,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
顏回答說:“我無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畝地,足以供給我食糧;城郭之內我有四十畝地,足夠用來種麻養蠶;撥動琴弦足以使我歡娛,學習先生所教給的道理足以使我快樂。因此我不愿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