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折桂令嘆世馬致遠原文
馬致遠是元代時期的散曲家、散曲作家、散文家,號東籬,別名馬東籬、馬神仙,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作品具有灑脫大氣,豪放悠然的特點。他的作品中很多,其中代表作《折桂令·嘆世》是他創作的小令,用歷史聯想實際,表明了馬致遠對功名事業的看法。
雙調折桂令嘆世馬致遠原文
1.《折桂令·嘆世》其一
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項廢東吳,劉興西蜀,夢說南柯。韓信功兀的般證果,蒯通言那里是風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醉了由他!
2.《折桂令·嘆世》其二
東籬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后漁歌。嚴子陵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風波。
馬致遠折桂令嘆世的翻譯
1.《折桂令·嘆世》其一翻譯
咸陽,萬夫難攻的險固山河,因為功名兩個字,曾發動過多少次戰亂干戈。項羽兵敗東吳,劉邦在西蜀興立漢朝,都像南柯一夢。韓信有功卻得到被殺的結果,當初蒯通的預言哪里是瘋話?成功也是因為蕭何,失敗也是因為蕭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2.《折桂令·嘆世》其二翻譯
我半生來虛度了光陰,在那通幽的竹徑中,隱映著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徑的盡頭,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兒有個池塘,我醒的時候輕聲吹起漁笛,醉酒之后又放聲唱起漁歌。嚴子陵一定會嘲笑我,孟光臺我要學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風波的辦法。
馬致遠創作折桂令嘆世的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生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此曲從內容看,應該是馬致遠牢騷殆盡,歸隱山林后所作。
馬致遠此時正遭貶謫,從官位跌落為百姓是他所面對的無情的現實,世態炎涼給他的沉重打擊是不難想象的。于是,歷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對現世牢騷的手段,感喟世道無常、人生如夢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第一支曲子聯系歷史人物表現自己的歷史觀、政治觀,借秦漢之際的歷史事件,表現對功名事業的厭棄。作者把人們帶進了熟悉的史實,并畫龍點睛地做出了推論。
既然劉項興亡,不過一夢,韓信這樣的功臣也落得殺頭的結果,那當前的功名事業就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了。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否定,對說不清功過是非的現實政治表示了反感。
第二支曲子通過自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前半部分表面看起來表現了作者在恬靜的田園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與世無爭、六根清凈的無限樂趣,其實,卻蘊含了內心的波瀾起伏,表明他政治出世與入世的極度苦悶中掙扎。
這兩支小令短小精悍,概括性強,容量大。語言如飛流注澗,一瀉無余,表現了馬致遠作為豪放派曲家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