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哲理
《水調歌頭》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蘇軾所作的懷念弟弟的詞,具有豐富的浪漫主義元素,詞人運用形象的描繪手法,臨摹出一幅皓月當空、親人遠在他鄉、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展現出詞人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深刻體驗。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
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
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無眠這什么意思
1、《水調歌頭》中無眠是指詞人蘇軾自己無眠。
2、“無眠”二字出自“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意思是“在這個中秋月圓之夜,蘇軾通宵未眠”。
3、蘇軾“無眠”的原因有二:
(1)政治上不得意:
詞的上闕,作者把酒問月,想“入世”,為國做事,但又不敢“入世”,內心矛盾。這種“入世”與“出世”的矛盾,讓詞人處于“無眠”的惆悵之中。
(2)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的下闋,作者望月懷人,想到久未謀面的弟弟,思念之情異常深切。這是讓蘇軾“無眠”的第二個原因。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婉約還是豪放
豪放。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