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經常偷東西怎么教育
孩子偷東西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行為,家長發現后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告知孩子行為的后果,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為家長任由孩子偷東西行為的發生,將對孩子的人生產生難以挽回的后果。
小孩經常偷東西怎么教育
家長要堅持原則。家長發現要及時糾正,給物品的主人打電話說清楚,孩子把他的東西帶回家了,明天會帶回學校給她。家長要直接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不能丟掉,即便是很中意,也不可以私藏,因為這是別人的東西!
平常多關注孩子的身體語言和神情。因為他們未必都是以口語來傳達、溝通關鍵信息。如果發覺家中的東西不翼而飛,或是孩子怎么突然間變得鬼鬼祟祟、神祕兮兮,這些都是重要的信號,值得多加注意。
采取必要的處罰措施。發現孩子偷竊時,可以理直氣柔地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行為,也必須采取必要的處罰措施,例如:3天不準看電視、上網或扣零用錢等,并請務必徹底執行。如果父母不堅持,孩子也會跟著松懈怠慢,如此一來,只會讓偷竊行為周而復始地發生。
利用機會與孩子相處。然而,為了處罰孩子而不讓他們看電視、玩電腦,并非是要他們什么都別做、面壁思過就好。這時,父母反而可以利用機會與孩子相處,比方說,帶他們出去走走、聊聊天、到圖書館看書和借書等等,以不花錢的事情取代金錢交易行為,又可增加親子共處的時光。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孩子年紀較小,并未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因此家長不要過早地對孩子“下定義、貼標簽”,特別是不要說:“你從小就偷東西,長大一定是個小偷!”不經意的一句話很可能種下了一顆種子。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給予適當的零花錢,并幫助其理財。隨著孩子進入小學,就會出現與身邊同學進行攀比的現象,這時候若欲望不能得到滿足,他們就會采取“偷錢”的方式得以滿足,所以家長應根據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該給予適當的零花錢,這樣能很大程度減少“偷盜”現象的發生。
孩子偷東西形成習慣的原因
受到家庭的影響。有的父母愛占“小便宜”,經常“拿”別人的東西且習以為常,并不覺得這種做法不對,相反還會沾沾自喜。由于從小耳濡目染,孩子就會有小拿小摸的行為,并慢慢發展成為“偷竊”的習慣。
被外界的行為所誤導。社會上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不愿努力拼搏而又希望得到享受,因而急功近利地實施“偷竊”。由于受到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為可以不勞而獲是自己的本事,對自己大有好處,所以就會學到“偷竊”。
占有欲特別強烈。有的孩子性格存在缺陷,喜歡某一個東西就想自己擁有。如果達不到目的,就會采取各種手段,偷偷地把喜歡的東西據為己有。
內心的匱乏感。心理學上有一個“匱乏感”的概念:如果內心有種不滿足,往往會尋求其他的方式來補償。偷竊就是匱乏感引發的行為,包括物質匱乏和心理匱乏,后者尤重。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偷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種錯誤的行為,實際上都藏著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有的孩子是因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為好奇好玩,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得手的成就感……
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家長試試這些方法
言傳身教。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至關重要。孩子從認知社會開始,學會的第一個動作是模仿,他會把大人看作模仿的對象。如果大人的言行不一致,將會直接影響、誤導孩子。所以父母要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
培養責任意識。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承擔的責任。比如學生,當前的責任就是學習文化知識;職場人,責任是認真工作;軍人,責任是保家衛國;醫生,責任是救死扶傷……每個人對待責任,必須要有擔當意識。
培養價值信念。在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時,可以用故事、現場教學等方式引導孩子。比如,試著選擇傳達正確價值觀的書籍給孩子講授價值觀的形成,了解價值觀的重要性,也可以以講授世界各國的歷史由來,來讓孩子明白價值觀的重要性。
教育尊重他人。教導孩子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是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一環。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包容心。這樣,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會更加和諧,也更容易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感。
強調道德品質。教育孩子誠實、正直、友善、寬容等道德品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品質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信任的基石。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調這些品質,讓孩子明白它們對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