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的故事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鋒,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著名論斷,推動教育平民化,為我國思想界提供了最寶貴的財富。
孔子拜師的故事
項橐(tuo),是古代的神童。年僅7歲就當了孔子的老師。《孔子項橐相問書》敘述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國,四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車趕路,發現有三個小孩正在玩,其中一個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這個小孩就是項橐。
車被城擋住了,走不了了。可是這個小孩仍然在玩著,興致勃勃,就象沒有看見一樣。
孔子下車,微笑著說“你怎么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項橐這才抬起頭來拿起大人的口氣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那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小孩如此能言善辯,而且象成年人一樣鎮定自若。
孔子對這個孩子產生了興趣,決定要考考他,就問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沒有石頭?什么水中沒有魚?什么門關不上?什么牛沒法生牛犢?什么馬不能生馬駒?什么刀上沒有環?什么活沒有煙?什么樣的男人沒有妻子?什么樣的女人沒有丈夫?什么時候白天短?什么時候白天長?什么樹不長杈?什么樣的城沒有使者?……”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個問題。
項橐認真聽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門,泥牛,木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樹,空城,小孩……”
這些問題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現象,家庭倫理道德等方面內容,內容廣泛,項橐都能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連說六個“善哉”
項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人們所尊敬的孔子,就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連嘆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的家庭和人生經歷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家庭,孤兒寡母,生活貧困,實際上已下降為平民。孔子并不隱諱自己青少年時社會地位低下,他自述說: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第六章)(我少年時低賤,所以會從事許多粗鄙的工作。)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第七章。試,被任用。)(孔子說:我沒有被任用當官,所以干一些技藝。)據各種孔子傳記,孔子少年時給魯國大夫季氏家放過牛,后來趕過車,還到樂隊臨時打工當吹鼓手。
從事這些“鄙事”,當然是為了生存。古人早婚,他大約十八歲結婚,他要養母養家。二十歲以前,母親病逝,同父異母的哥哥是跛足的殘疾人,妻女也要他來照顧。
由于文化基礎好,他先后做過倉庫管理員、畜牧管理員等“委吏”(小職員),都是卑微的差事。由于他為人誠信、工作負責,三十歲前后又做季氏家管記事的家臣,再被推薦到鄰國齊國,作田昭子的家臣,做類似現在的私人文書或秘書工作。
直到大約四十歲他走上私人辦學之路,他一直在社會下層,從低賤、卑微的工作干起,養家糊口。
孔子說的人生三大樂事是什么
1、人生的快樂在于在學習中提升自己。孔子認為人生的第一大快樂就是學習。人生而無知,就像一張白紙,最后被畫成什么樣子,有賴于文化的作用,化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
2、人生的快樂就像蜘蛛結網,享受交友的快樂。人生的第二種是交友之樂,人是社會動物,人類世界不是孤島而是蛛網,人是需要溝通和聯結的。
3、人生的第三種快樂是自我靈魂的快樂。別人不理解我不要緊,我還是我自己,君子就應該有一種不怨天不尤人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