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伯格兩難故事測驗
教育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系統地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并創立了不斷完善的科學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經過20多年的實證研究提出了人類品德發展的順序原則及數百種特征。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測驗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測驗采用9個道德價值上互有沖突的兩難故事,讓被試者在兩難推論中作出是非、善惡的判斷并說明理由,科爾伯格對被試的陳述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分出30個不同的道德觀念維度,如是非觀念、權利義務觀念、責任觀念、賞罰觀念、道德動機與行為后果等等。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的內容
歐洲有個婦人生病了,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鐳。制造這種藥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鐳,而這點藥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離開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藥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拿來了藥。
講完這個故事,主試就向被試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么應該?為什么不應該?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么?等等。
兒童對科爾伯格所編制的兩難故事中的問題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爾伯格真正關心的不是兒童做出哪一種回答,而是兒童證明其回答時提出的理由。因為在科爾伯格看來,兒童提出的理由是根據其內部邏輯結構而來的,所以根據兒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確定出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科爾伯格研究的評價如何
科爾伯格根據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結論:0--9歲兒童屬前世俗水平;9--15歲,多屬習俗水平;16歲以后,一部分人向后習俗水平發展,但達到的人數很少。
科爾伯格認為,這種發展的順序是由低級階段依次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這種順序既不會超越,更不會逆轉。個體在某個發展階段,主要使用某個階段的推理,而同時使用其他幾個階段的推理。
但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爾伯格所做的許多實驗研究發現,該階段理論與兒童道德判斷的實際情況并不完全相符,如只有少數成人達到階段5,達到階段6的更是少見,在兒童道德判斷中存在著某些回歸現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