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莊子是我國歷史上的名人,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與老子并稱“老莊”。相傳,莊子在生活中是個杠精,他與惠施的幾次激烈辯論流傳古今,其中“魚兒樂否”最廣為人知。
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莊子妻子死了,莊子失去了相依為命的伴侶,親人亦余悲戚,生者惟長歌當哭,安慰兒女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再后來,莊子覺得自己真的要與造化者相游了,他的心情很平靜。
弟子們又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并沒有勘破生死關。于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老師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莊子終于悠然而去。
莊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1、在哲學上,莊子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并提出“心齋”與“坐忘”等修養手段。
2、在政治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3、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萬物齊一”,認為人應突破自我形軀的局限而對萬物加以整體性把握,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道”是莊子哲學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
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的,它不依賴于任何條件。無待就是通過“心齋”與“坐忘”來實現。
他宣揚“絕圣棄知”的思想。莊子反對“人為”,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莊子重視事物天然的本性,認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異也是合理的,而對個性和差異的尊重,正是莊子平等觀念的深刻之處。
莊子與惠施的三次經典辯論
莊子與惠施的三次經典辯論是:①魚樂之辯;②大而無用之辯;③人故無情之辨;④是非之辨。
魚樂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