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聽過,還被編成歌曲舞蹈讓孩子們演繹,可以深入的了解故事傳遞的思想,以及教會孩子們懂得謙讓的道理。
簡述孔融讓梨的故事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講的是什么故事
故事概括:《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詳細內容: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山東曲阜人,字文舉,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經做過鉅鹿地區的太守,孔融的父親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幾個哥哥在一起吃梨,幾個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較小的梨來吃。有人問孔融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讓哥哥拿大的,孔融說: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
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