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喜雨原文及翻譯
《喜雨》是宋代文人曾鞏的一首詩詞。該詩描繪了雨后的喜悅景象,并抒發了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對豐收的祈盼。
曾鞏喜雨原文及翻譯
喜雨
宋·曾鞏
偶徇一官偷祿計,便懷千里長人憂。
桑間舉箔蠶初繭,隴上揮鐮麥已秋。
更喜風雷生北極,頓驅云雨出靈湫。
從今菽粟非虛禱,會見甌窶果滿篝。
箔,指用竹片、樹枝等編制成的用具,類似于簸箕。
驅,逐遣。
湫,音qiu,意為深潭,大水池。在古時候,人們認為水池中往往生存著龍等靈物,故習慣在湫字前面加上靈字。
菽粟,音為shūsù,指豆和小米,在這篇詩中泛指糧食。
甌窶,讀音ōujù,意為狹小的高地、山坡。
篝,本意指懸架在篝火之上的三角形竹架,在這里指裝物品的籠筐。
翻譯
第一句:偶徇一官偷祿計,便懷千里長人憂。
“偶”就是偶然,“徇”就是巡視、遇到,“偷祿”就是做官不盡職,白白享受俸祿。“長人”應該是指當時的君主。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偶然遇到一名官員不盡職,白白享受俸祿的打算,心中便為千里之外的皇上感到憂慮(也不排除這一官員指的是蘇軾)。
第二句:桑問舉箔蠶初繭,隴上揮鐮麥已秋。
“桑”就是指的桑樹或桑葉,桑問應該指桑葉全都用光了(喂蠶寶寶了)。“箔”在這里指的是用竹子做的養蠶用的器具,舉箔就是指全部的器具。
“蠶初繭”就是蠶寶寶都剛剛結成蠶繭。“隴上”指的就是陜西西部、甘肅一帶(不排除這里指的是鳳翔,當時蘇軾做官的地方)。
整句意思:桑樹葉已經喂光了,所有的蠶寶寶都開始吐絲成繭了。隴上地區已經揮舞著鐮刀將麥子秋收完畢。
第三句:更喜風雷生北極,頓驅云雨出靈湫。
“更喜”就是更加快樂的是。“風雷”就是風和雷。“生”指從....生出。“北極”在這里應該指的是秦嶺北麓的太白山。“頓”是馬上。“驅”是驅使。“靈湫”指的就是深潭,古人認為水深一點的地方都有仙氣兒嘛!
整句的意思就是:更開心的是風雷從太白山中升起,頓時驅趕著云雨從仙氣兒飄飄的水潭飄出。
第四句:從今菽粟非虛禱,會見甌窶果滿篝。
“菽粟”中,菽指的是高粱,粟指的是小米,菽粟就代指所有糧食。“虛禱”指的就是無用的祈禱。“甌窶”原意指的是狹小的高地,這里指干旱貧瘠的高處耕地。“果”也代指糧食。“篝”指籠子,這里指裝糧食的器具。
這句的整體意思是:打今兒個起,糧食的豐收不再依靠無用的祈禱,即使是高處那干旱貧瘠的土地收貨的糧食,也能裝滿糧籠。
曾鞏喜雨表達的中心思想
這首詩的標題中,“喜”是用來點題的,并與正文中的“喜”字相呼應。從詩文的字里行間,我們也可以看出曾鞏流露出的無以言表的欣喜之情,甚至也能夠想象到眼前糧食和瓜果堆滿成山的豐收景象。
大抵是當時人為因素有限,靠天吃飯仍占據主導,一旦遇上風調雨順之年,這種好年景便愈加讓人覺得珍貴,也更加讓人覺得欣喜和歡快。
曾鞏雖然因為個人原因被外放,擔任著不大不小的官職,但是他卻能入鄉隨俗,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一方官員,他是把群眾的生產生活放在第一位的,并且時刻關注著他們,希望他們能擺脫疾苦,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所以當曾鞏看到“風雷生北極,頓驅云雨出靈湫”的境況,甚至比普通百姓還要雀躍歡呼,甚至還不惜筆墨,把所思所想訴之筆端。
這正是曾鞏與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的真實寫照,反映了曾鞏尊重勞動者,心系勞動者,愿意替百姓分憂解難的思想認識,表達了他對百姓的愛戴、理解和同情。
同時該詩,特別是前兩句,也隱隱表達出作者對外放的不滿,并期待有朝一日能遇見天時地利,讓自己的人生有所收獲。當然,這也是作者對當下出境淡然視之,借詩用以自勵、自我鼓舞的表現。
曾鞏喜雨賞析
《喜雨》以雨水豐沛的景象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渴望和對社會現實的擔憂。詩中的雨水象征著希望和豐收,它為大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詩人通過描繪農田中的景象,如桑蠶吐絲、麥子成熟,展現了農耕社會中人們對豐收的渴望和努力。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通過描述北方的風雷和云雨,表達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自然的贊美。風雷的出現使得云雨涌現,給人們帶來了喜悅。
這種景象也可以理解為對國家繁榮和社會安定的期望,預示著好運和吉祥的到來。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自然和社會的景象,情感真摯而直接。它展示了曾鞏對社會現實的擔憂,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希冀。
通過詩歌的表達,詩人引導讀者思考生活中的困境和希望,并在其中找到力量和勇氣。
總之,《喜雨》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它以簡潔清新的語言,直抒胸臆,展現了曾鞏獨特的詩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