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骨畫屬于寫意還是工筆
沒骨花鳥集中體現了國的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系,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怡情作用,其中沒骨畫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
沒骨畫屬于寫意還是工筆
介于寫意和工筆之間的一種畫法,既可以畫在生宣紙上,也可以畫在熟宣紙上。
沒骨畫不同于工筆和寫意,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余部分稱為“肉”,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沒骨畫將墨,色,水,筆融于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
沒骨畫和工筆畫哪個難
沒骨畫。
工筆相對簡單,適合入門,寫意相對最難。工筆畫亦稱“細筆畫”。屬國畫技法類別,與“寫意畫”對稱。
沒骨,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后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后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
“沒骨”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很多學院派或者繪畫愛好者學習的一門技法。“沒骨”技法形式上逐漸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致、飄逸。
沒骨畫的起源
張僧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色彩畫成,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
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沒骨花卉畫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一般認為徐崇嗣是“沒骨花”的創始人。但也有不同說法,認為此法始于黃筌,徐崇嗣僅是“效諸黃之格”而已。
《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在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由此可見,徐崇嗣所擅長的沒骨花卉并非自家原創,而確實是取法自黃筌父子,但黃筌也應該不是沒骨法的鼻祖,鼻祖還應該是張僧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