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融入不了集體怎么辦
孩子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免不了要和同學和老師打交道,一些孩子缺乏社交能力,導致自己沒朋友,也融入不了集體,長此以往,孩子就可能被其他同學孤立,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因此,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學會社交。
孩子融入不了集體怎么辦
1、別再過度保護。有的家長帶孩子出去玩,如果遇到別的小朋友在跑,然后就喊自家孩子說:離他們遠點兒,小心撞到你。家長表現出來的這種緊張,就像是其他孩子有多危險一樣。這種對小朋友的警惕會傳染給孩子。
2、教孩子社交技能。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拿小玩偶教孩子社交當中最基本的技能,比如說分享等待,玩具被搶了,該說些什么,怎么要回來,或者用交換的方式去換回來,等等。不斷的通過游戲來練習,在外面,帶他玩兒的時候,多觀察和鼓勵,讓他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
3、用父母穩定的情緒多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在社交方面退縮膽小,那看起來就不合群兒。父母的情緒相對穩定,家庭關系相對和諧的話,孩子的安全感就有了大半了。說白了,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就決定了他和別人的溝通方式。
4、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家長應該多支持多自己的孩子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一起交流。社交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復練習和提升。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困難,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一起解決困難。
5、注重生活的小細節。從生活和學習中的小細節做起。老師、家長和同學要主動的接觸這些不合群的孩子,主動和這些孩子交流,表揚他們的進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優點。把握機會鼓勵這些孩子多參與集體的活動,慢慢的融入到集體中。
6、學會分享。有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處遇到困難,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懂的分享和謙讓,自己的玩具不讓其他孩子玩,自己的零食不讓其他孩子碰,因此得不到其他孩子的好感。如果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就可能會交到更多的朋友,收獲更多的友情。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與生俱來的性格。性格是天生的,從出生那刻起,孩子的性格就已經初步形成,有的孩子活潑外向,有的孩子拘謹害羞,孩子的性格直接影響了他/她的人際交往。
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研究發現,三歲前的寶寶還處于分享行為的萌芽階段,他們還不會分享,比起跟別的孩子玩,他們更喜歡一個人玩耍。在這個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他們與人交往技能不完善。在這個階段的基礎上,那些性格本身就內向的孩子會更加表現得不合群。
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現代社會,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把孩子當寶一樣寵著護著。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很容易出現過分溺愛和過分關注的現象,而家長過分的溺愛和關注,會導致小孩不會換位思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不顧及別人感受,孩子像個小霸王一樣,自然也無法跟別的小朋友玩到一起。
家長的過度呵護,讓孩子沒有獨立的機會。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物質生活條件也較富裕,所以很多家長都把孩子捧在手心,當寶一樣保護著,臟的,亂的,差的不給玩,幫孩子設計好一切事情,孩子常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就培養成了他人眼中脾氣古怪的孩子,獨立性和自理能力非常地差。
家長的忽視,讓孩子過早地獨自承擔家庭的重任。一些留守家庭的孩子,父母常常在外打工,從小就缺少父母的愛護,過早就要承提家庭的重任,內心會有自卑和孤獨感,所以很多孩子就常常想,只有通過好好學習才能讓父母開心快樂,更多時候就是獨自默默地看書,一味地學習,久而久之也遠離了同伴。
無法融入集體的這些危害,家長一定要知道
1、容易被孤立。孩子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就缺乏和其他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也沒辦法增加團隊意識。這樣的孩子以后團隊感情會缺乏,溝通能力會較弱,沒辦法融入集體,容易被當做異類被孤立。
2、沒辦法展開社交活動。人的溝通交流能力是需要通過不斷地與人溝通中才能逐漸成熟的。如果不參加集體活動,不能融入集體,就沒辦法獲得更多的溝通交流的機會,也沒辦法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孩子,沒辦法展開社交活動,鍛煉社交能力。
3、自卑、孤僻。因為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接受不到集體的溫暖,也排斥他人的關心和照顧。長期下去就交不到朋友,由此又會心生羨慕。但是因為不自信、自卑的性格,又會排斥接受集體生活,慢慢地就會變得十分孤僻。
4、以自我為中心。融入集體就必須接受和理解集體其他人的想法,這樣容易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充分考慮其他人的能力。但如果孩子沒辦法融入集體生活的話,就體會不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就會變得十分以自我為中心,從而變得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