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的盡是什么意思
詩人王之渙登臨鸛雀樓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登鸛雀樓》,一個人若要看到無窮無盡的美景,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方面有所突破,須登高望遠,以更高的角度、平臺、境界去審視它。
白日依山盡的盡是什么意思
“白日依山盡”中的“依”是依靠的意思,“盡”是消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這句詩出自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如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全詩白話釋義如下: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比喻嗎
“白日依山盡”和“黃河入海流”兩句都不是比喻。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它的要求是:以彼物比此物。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叫喻體,被比喻的事物叫本體,喻體和本體之間要有相似之處,這樣才能構成比喻。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不存在喻體,構成不了比喻。
“白日依山盡”指的是哪座山
有說"山"乃"中條山,“白日依山盡”中的山,是詩境中的山,當然也是眼前可以看到的的中條山。詩人在創作過程中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詩的意境更悠遠,更耐人尋味。這也就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白日依山盡詩句賞析
“白日依山盡”二句寫作者黃昏登樓所感受到的蒼茫壯闊的景象。詩句排空而起。“白日”,寫傍山的太陽,圓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襯它的是恢恢天宇,顯得氣勢磅礴。
用一個聲調永長的“依”字,更狀出了太陽靠山緩緩沉下的壯麗情景,這是只有登高遠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動感受。天地悠悠,氣象恢廓。讀者的胸懷為之大開。在鸛雀樓上,事實上看不見大海,詩人卻用豐富的聯想加長了目力,寫出了“黃河入海流”這樣聲勢赫赫的句子。
而聲調短促的“入”字與舒緩永長的“流”字配合,一仄一平,一張一弛,音情搖曳,成功地表現了黃河一瀉千里東到大海的雄偉氣勢。詩句的韻律與所表現的情感水乳交融,完美地統一著。
“白日依山盡”寫的是水的景色嗎
“白日依山盡”寫的不是水的景色,這句話一個字也沒有提到水,與水沒有一毛錢關系。
此詩的主題思想在于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呈現出,詩人雖然遭貶,登高望遠(樓高不過區區3層),個人內心深處仍然具有一種向上進取的情懷,高瞻遠矚的博大胸襟。而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后兩句的鋪墊。
詩言志。乍一看,詩人在詩中描寫落日、山川、河流、水。詩中太陽為何在詩人眼中是白日,而不是殘陽如血的紅日?是詩人觀察到水天一體的幻象了嗎?其實,并不是僅僅說它的顏色是白色的,白日指的就是太陽,“白日”的“白”與“黃河”的“黃”兩種顏色在詩句中對仗工整,這是詩人遣詞造句神來的空空妙筆。
另外,詩中還暗喻著,在詩人內心深處,在政治、仕途“日落西山”境況下的一種孤獨與蒼涼情結。第二句,詩人身處鸛雀樓上,不可能看見黃河入海流。這是詩人寄情于自然更迭的日月星辰、激情奔騰如斯的大自然河流來表達與呈現此時此刻的心境與詩意著的情懷。
接下來,后兩句詩意突變,從描寫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筆觸中嘎然而止,詩人調筆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與思想情懷,畫龍點睛般的寫出全詩的主題思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