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的古詩
白描是文學創作中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描寫手法,白描要求作者用簡練的筆墨,描寫事物的特征。白描在古代詩詞的創作中經常可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溫庭筠《商山早行》,以及李清照的《聲聲慢》等。
白描手法的古詩
《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解析: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解析: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
《賣炭翁》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解析: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
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這樣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過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解析:開端咱即連用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種疊字是最體現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卻用得恰到好處,十四字所設置的愁慘而凄厲的氛圍,與其處于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極為吻合,因此受到歷代詞論家所贊賞。
往下寫風送雁聲,反增添了她思鄉的惆悵,還透露她惜花將謝的情懷,最后寫她獨坐無聊、內心極為苦悶之狀。作者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種難挨時刻的心情刻畫,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筆直書,情真意切,如見肺腑。
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特點:
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
中國優秀的古典小說和古典戲曲,就具有這種特點:不注重寫背景,而著力于描寫人物。通過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寫或人物簡短對話,將人物的性格突現出來。
詩歌白描手法與列錦手法的區別
1.結論:詩歌白描手法和列錦手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側重于描寫事物的形象細節,注重情感的抒發,強調情景的意味;后者則側重于敘述事件和事實,注重事實的客觀性,重視時間和空間的關聯。
2.解釋原因:詩歌白描手法借助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和形象,力求把情景描寫得盡可能的生動、細致、鮮明,把境界和情感融入其中,旨在讓讀者更深層次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而列錦手法則更多地采用時間、空間和事件的關系來展開敘述,盡可能詳盡地呈現事實,更注重于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內容延伸:在詩歌創作中,詩人往往會運用白描手法來描繪自然景色、人物形象、悲歡離合等感性內容,以達到情感和意境的抒發。而在小說、故事等故事性文本中,列錦手法則顯得尤為適用,通過詳實的描述事件和人物的行動來展開敘述,力求準確呈現事件的經過和時間的推移,以帶領讀者進入故事情節。
4.具體步驟:詩歌白描手法的具體步驟為先設定主體,再通過形象描繪來展開,進而抒發情感和意境。列錦手法的具體步驟為先確立故事的主要事件,再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關系逐步展開,呈現事件的經歷和過程。
白描手法的作用
白描手法用于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在動作描寫中,運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露更準確、語言凝練。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依風景或環境,間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態、心理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