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道家還是儒家
說起道教首先想到的應該道觀或者身著八卦服驅魔驅邪的道士了,而說到道教的名人,則是老子,莊子,太上老君等。其中在眾多風云人物中,張良的身影最為瀟灑飄逸。
張良是道家還是儒家
1、道家。
2、張良的知識結構很完美,儒家,兵家,法家,道家,取百家之長,兼收并蓄。心如明鏡的張良,如果不是與殘殺舊主韓王的項羽勢不兩立,也不會臣服于劉邦,人性如此。所幸的是,張良懂得功成身退,成為了唯一一個天下平定之后,未被劉邦絞殺的人。
3、縱觀張良的一生,不僅在臣子間受人敬仰,與人無隙,在君主心中也是一個一塵不染、超然灑脫的人物。因而在中國歷史上,張良便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張良是布衣嗎
1、是的。
2、張良在跟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之前,就是個布衣,也就是平民。《寒窯賦》是北宋初年的狀元郎宰相呂蒙正寫的一篇關于流傳千古的名篇,傳說是給當時宋太宗的太子寫的,用以激勵太子要努力向上,不能玩忽懈怠。文中有一句提到初漢三杰之一的張良:張良原是布衣。說的幾天原本只是平民的張良通過努力加上時來運轉,總是能夠功成名就的。而下一句則是:蕭何曾為縣吏,寫的是初漢三杰的另外一個蕭何蕭丞相。
3、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后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滿足。
張良的人物軼事
蘇軾在《留侯論》亦有引述司馬遷之語,蘇軾認為黃石公于石橋故意將其鞋滑落到橋下,是要試探張良是否尚可教之,并認為黃石公可能是隱士。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以試探子房是否有野心, 但遭到張良拒絕并預備求去。劉邦最后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史記·留侯世家》提到“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馬遷看了張良圖畫后,驚訝于其“相貌如婦人好女”,并感嘆以貌取人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