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法家還是儒家
李斯,秦代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年輕的時候,與韓非子一起拜于荀子門下學習,后入秦,為秦始皇出謀劃策,滅六國,成帝業,歷史上李斯留下的著述很多,如《諫逐客書》、《泰山刻石》等。
李斯是法家還是儒家
嚴格來說,李斯算法家代表人物。
第一,師承問題。李斯的老師荀子雖然是儒家大師,但主要主張側重于儒家和法家交界處。雖然史書上歸類為儒家文化大師,但也一度歸類儒家左翼激進人士。李斯接受學習的更多是接近法家理論。
第二,實踐。李斯在秦國長期任職,是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重要助手,配合執行的是比較徹底的法家治理路線。
李斯師從荀子,為什么是法家
其實荀子的思想已經蘊含著相當的法家成分,這里面的邏輯脈絡,牽涉到性善還是性惡的基本問題,我簡單理一下。
同為儒門傳承,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孟子由性善論導出仁政即王道。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道德是天賦,那學習教化就是恢復良知良能,消減欲望從而見本性。孟子的教化是由內而外的修,很明顯這是“內圣”一脈。
荀子由性惡論導出王霸并用、禮法兼治之道。正因為本性不是善的,如果順著人的本性,就會互相爭利悖亂,所以需要禮教和法治來約束。荀子的思想是“隆禮重法”“援法入禮”的。荀子的教化是由外而內的治,走的是“外王”一脈。
在荀子的主張里,以法治國,以法約束人性的思想已經很明顯了,那么在他的弟子里面出幾位法家大師,也是非常正常的了。
以上是從思想源流上來說,最后還要提兩句外部因素。一個是當時乃戰國,群雄爭霸靠的是實力,所以利于實效的法家占據上風是一定的。第二個因素是荀子本人三次擔任過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校長。所以他的弟子在稷下學宮里頭整天諸子百家交匯融合,如果只出儒生才是不正常。
李斯為什么不扶持扶蘇
一、主觀原因:不想幫。李斯和扶蘇的治國方略大相徑庭,扶蘇顯然傾向儒家,而李斯則是典型的法家。執政方略上的矛盾沖突,才是李斯根本不可能倒向扶蘇的原因,他心中非常清楚,一旦扶蘇繼位,必然重用儒家學派,像自己這樣的法家學派,必然是個遭受冷落的下場,而這恰恰是李斯最不能接受的。
二、客觀原因:幫不了。即使李斯想要幫助扶蘇,以當時的情況來講,也是無能為力的。胡亥和趙高兩人實際上已經掌握了秦始皇的衛隊。局面實際上已經基本被趙高和胡亥所掌握,他們之所以會拉攏李斯,只是看中了李斯在官員當中的影響力而已。李斯的“支持”更像面對既定事實屈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