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是歷史上著名的儒學大師,是唯心主義哲學家。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統”等思想,被武帝所采納,儒學由此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包含三個方面:
1.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董仲舒的這一主張的主要理論來源是戰國時的陰陽家鄒衍,他認為歷史中朝代和政權的更替是由五德運行來決定的。
2.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權神授”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不僅來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來自上天的旨意,這就為君權神授統治權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3.提出了“三綱五常”。其中“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和信”。
董仲舒如何利用陰陽家思想
董仲舒采用陰陽家的思想。提出以下主張:
宇宙發生論
董仲舒認為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最后是人。《如天之為》中:“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于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天地有陰陽二氣,人離不開它們,就像魚離不開水,只不過陰陽二氣不可見,而水是可見的。董仲舒的五行觀與陰陽家的稍有不同,他定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而其它的和陰陽家一樣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管東方和春季,火管南方和夏季,金管西方和秋季,水管北方和冬季。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董仲舒認為人是天的副本,人高于宇宙其它一切的物。“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人何以成之,董仲舒認為需要儒家的禮,樂,此為文明和文化,沒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是未成品。
人性學說
由于天有陰陽,人是天的副本,那么人的心就包含兩個成分,“性”和“情”,由性而有仁,由情而有貪,性當謂天的陽,情當謂天的陰。對于爭論已久的性善惡說,董仲舒認為性,是“生之自然之資”,質是沒有善惡可言的,他推翻了孟子、荀子的理論,也因此他強調人為和教化的重要性,只有教化才使人與天地同等。
社會倫理學說
一些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陰陽。”先前儒家認為,社會關系有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社會倫理中也體現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除了五倫,還有五常,“常”指不變的東西,五常是儒家所講的五種不變的德性: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德性與五行相合。仁與東方的木合,義與西方的金合,禮與南方的火合,智與北方的水合,信與中央的土合。合是配合,對應,結合,表示是共存和相互作用的意思,所以有合必有陰陽。
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和影響
思想特征:
主要是從宇宙論的高度確認儒家學說的合理性,其思想是以神學化的天人感應說為顯著標志。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吸收了陰陽五行理論以及道家等有關學說,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新體系。
影響:
一方面,董仲舒把儒學倫理綱常完備化,對“三綱”、“五常”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另一方面,他又把儒家這套倫理綱常神秘化,建構了一個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經過董仲舒的鼓吹和統治者的支持、儒家學說開始居于獨尊的地位,成為漢代文化思潮的主流。與儒學成為統治理論相適應,儒家經典也取得了獨草地位。
隋唐科舉都要考儒經,從而推動了經學的進一步發展,為統一經學,唐太宗還令顏師古考訂五經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