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哪個朝代的作品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詩,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成為流傳千古的佳句。
詩經是哪個朝代的作品
《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紀)到春秋中葉(前六世紀)五百年間所產生的詩歌共三百零五首。
漢代以前稱為“詩”或“詩三百”(《墨子》: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不學詩,無以言),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詩”被尊奉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詩經的成書有哪幾種途徑
據考證,《詩經》的成書過程,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1、王官采詩說。最早的記載出現于《左傳》。《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另外在《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出牖戶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閑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當時的采詩官被稱為“行人”(見于《左傳》)。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2、公卿獻詩說。當時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國語?周語》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3、孔子刪詩說。這種說法見于《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據說原有古詩三千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三百五篇,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清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
《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十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論語?子罕》孔子曾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也許孔子只是為《詩》正過樂而已。
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詩經有目有辭的有多少
詩經有目有辭的有305篇,余下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