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個人資料簡介
荀子是我國著名的儒學大師,他的思想主張是“人性本惡”,強調后天學習,這與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對立,荀子所撰的書籍《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他的文章作在漢代流傳三百多篇,后經編訂定著三十二篇。
荀子個人資料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位于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的核心主張是什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觀、認識論、禮論和人性論。
天道觀是荀子在先秦時期的自然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展而來,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且具有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因此,他主張人應在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來發揮主觀能動性。
認識論中,荀子提出,認識實質上是主體通過感官接觸外界的事物,并利用思維器官所接觸到的外界事物進行理性處理的過程,由此,他強調認識應是全面、客觀的,而非片面和主觀的。
人性論中,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的核心思想,但人的這種“惡”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后天教育來加以化解。而如何化解人性“惡”的本性,強化人“善”的品性,需要通過后天教育,并輔以行為標準和道德準繩來加以約束和改善。
禮論中,荀子強調,“禮”是度量一切的最高原則。任何事情都要以“禮”為準繩,不能逾越“禮”的約束范圍內。
儒家五圣為什么沒有荀子
原因一,荀子主張人性惡,這可能觸及了某些人的敏感的神經。
原因二,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李斯的學說是秦代暴政的思想基礎。愛屋及烏,恨屋也會及烏。以人廢文,史有前例。
荀子,名況,戰國末趙國人。年十五曾游學于齊國稷下,善為《詩》、《禮》、《易》、《春秋》。五十歲左右,曾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時人尊而號為荀卿,后人亦謂之孫卿子。
荀子一生中到過的最后一個國家是楚國,當時春申君在位,任荀子為蘭陵令。后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因讒而被廢,荀子也就終老蘭陵,沒有再回到故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