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的故事
蔡倫本是皇宮里的一個宦官,但是他特別善于研究,后來經過千辛萬苦發明了造紙術,他紙體輕質薄,原料好找,價錢便宜,可以大量生產,受到人們的歡迎。
蔡倫造紙的故事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制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折,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并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后,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于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敘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
他把樹皮 、麻頭 、稻草 、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 ,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
蔡倫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
蔡倫出身于普通農民家庭,由于家庭生活貧困,難得溫飽,不得已入宮當了太監。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到了章和帝永元九年,他被提升為尚方令,負責掌管御府兵器、玩物、器具的制造。在尚方工作期間,蔡倫積累了大量的器具制造經驗,這為他發明造紙術打下了基礎。
此時的皇帝仍然飽受書寫不便的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蔡倫經過努力,終于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成功造出了方便可用的紙。蔡倫將他制造發明的紙報告和帝,和帝隨即下令在全國推廣這種造紙術。
造紙術的由來和演變
在東漢末年元興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他用樹皮、麻布及敝布、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之前用于書寫的有羊皮、竹簡等,當然也有紙,但造價過高,難以普及。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于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于漢朝東漢時期,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后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后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