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國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合稱“孔孟”。縱觀我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深深影響著我們,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今仍被人們視為尊老愛幼的典范。
孟子的核心思想
孟子思想的核心:
一、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由個人修養上升到治理國家的層次,也就是仁政。他主張“施仁政、行王道”,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君主有過錯民可以指出。反對武力兼并國家,而是主張以德服人,以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即不戰而勝。他主張每一家都有耕地,國家要薄賦稅。
二、人性本善。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因此,主張教育要讓人回歸初心,抹去社會給人帶來的不良影響,使人回歸善良的本質。孟子反對性惡論。他認為,正是因為人性本善,人才有通過教育變成完善的人的可能。因此,孟子對教育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孟子與孔子的關系
據考證,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大約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元年)辭世。當孟子出生的時候,孔子已經死了將近100年,當時孔門的弟子沒有一個還活著。
1、孟子自己說過:“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私淑的意思是沒有親身受教于某人,只是崇仰自認學生而已。孟子不是孔子的學生,他私淑的是什么人也不得而知,從他自己的話來看,他私淑的想必不是什么名人。《史記。孟荀列傳》說孟子“受業于子思的門人。”史學家認為這個說法是對的。子思,是孔子的孫子。
以上說法來源于我國著名古文字專家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
2、孟子并非孔子的學生,但這并不影響他深受孔子學說的影響,成為儒學最重要的傳人,從而最終成為公認的孔子創立的儒教的第二位大宗師——亞圣。
孔子和孟子的個人特點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
第二,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第三,從人性論的角度來看。孔子提出了人性的問題,但是他并沒有明確說人性的善惡,更沒有對人性的善惡進行明確的論證。而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性善并進行了系統的完善的論證的思想家。
孟子認為人和禽獸之間的區別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種向善的“萌芽”,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它們就像四肢一樣,天然存在于內心。
有了這四種心就是人,沒有就是禽獸;人如果能夠地守護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護四心,就可能成為壞人,就是“自暴自棄”,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自賊”。
孟子的“性善論”對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積極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